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4.氨基丁酸(GABA)作为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广泛分布的神经递质,在控制疼痛方面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其作用机理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当兴奋到达突触小体时,突触前膜释放GABA,该过程依赖于突触前膜的流动性
B.突触前膜释放GABA的过程说明,某些小分子物质可以通过胞吐方式分泌出细胞
C.GABA受体实际上也是横跨突触后膜的Cl-通道,能与GABA特异性结合
D.GABA与受体结合后,会导致Cl-内流,使突触后膜的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

分析 分析题图:突触有三个部分组成: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突触前膜中的突触小泡含有神经递质,GABA属于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使得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者抑制;该受体是膜上Cl-离子的通道,当GABA与受体结合后,通道开启,使离子Cl-内流,从而抑制突触后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产生.

解答 解:A、突触前膜释放GABA的方式是胞吐(外排),依赖于突触前膜的流动性,A正确;
B、GABA属于小分子物质,突触前膜释放GABA的过程说明某些小分子物质也可以通过胞吐方式分泌出细胞,B正确;
C、由图可知,GABA受体实际上也是横跨突触后膜的Cl-通道,能与GABA特异性结合,C正确;
D、GABA与受体结合后,会导致Cl-内流,使得膜内负电位增加,进而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并没有使突触后膜的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D错误.
故选:D.

点评 本题以氨基丁酸(GABA)为素材,考查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信息转换能力和理解应用能力,属于中档题,解答本题的理论基础是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静息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动作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7.下列有关实验和研究方法,叙述正确的是(  )
A.绿叶中色素提取的原理是色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越大,在滤纸上扩散越快
B.盐酸在“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和“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中的作用原理不相同
C.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可以用是否产生二氧化碳予以确定
D.摩尔根用假说演绎法证实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8.图是人体内组织细胞和内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请回答相关问题:

(1)人的体液是指图中标号ABDE而内环境不包括其中的标号E部分.
(2)组织细胞中的二氧化碳是如何从组织细胞到达毛细血管的?(用图中的标号表示)E→A→D.
(3)组织细胞所需的营养物质通过消化、循环等系统才能到达各种组织细胞;而组织细胞代谢产生的终产物要通过循环、呼吸、泌尿等系统才能排出体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2.基因型分别为aaBb和AABb的两种豌豆杂交,其子代中纯合体的比例为(  )
A.$\frac{1}{4}$B.$\frac{1}{8}$C.$\frac{1}{16}$D.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9.下面是某个耳聋遗传的家族系谱图.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用d表示.正常基因用D表示.回答下列问题:

(1)Ⅲ1的基因型为Dd;Ⅱ2的基因型为dd;Ⅱ3的基因型为Dd.
(2)理论上计算,Ⅱ2与Ⅱ3的子女中耳聋患者的概率应为$\frac{1}{2}$.
(3)理论上计算,Ⅰ1和Ⅰ2的后代中,出现耳聋女儿的概率为$\frac{1}{8}$.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9.关于图示的生理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图所示的生理过程发生在原核生物细胞中
B.mRNA上所含有的密码子均能在tRNA上找到相对应的反密码子
C.该图表示的是基因的表达过程,需要DNA聚合酶的参与
D.该图所示的生理过程所需的能量主要由线粒体提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6.图中甲、乙两个体的一对同源染色体中各有一条发生变异(字母表示基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个体甲的变异对表型无影响
B.个体乙染色体没有基因缺失,表型无异常
C.个体甲自交的后代,性状分离比为3:1
D.个体乙细胞减数分裂形成的四分体异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实验题

13.红薯和土豆都富含淀粉,但红薯吃起来比土豆甜.为探究其原因,某兴趣小组在温度不同、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对处于休眠期的红薯块根与土豆块茎处理30min后测定还原糖的含量.结果如图:
(1)由图中曲线可知,60℃时红薯还原糖含量最高,原因是还原糖是酶促反应的产物,60℃是相关酶的最适温度条件.
(2)与红薯相比土豆不含还原糖的可能原因是土豆不含淀粉酶.
(3)为了确定土豆中不含还原糖的原因,请完成以下实验:
实验原理:
①淀粉能被淀粉酶水解为还原糖;
②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
备选材料与用具:
去掉淀粉与还原糖的红薯提取液,去掉淀粉的土豆提取液,双缩脲试剂A液,双缩脲试剂B液,斐林试剂甲液,斐林试剂乙液,苏丹红染液,质量分数为3%的淀粉溶液,质量分数为3%的蔗糖溶液等.
实验步骤:
第一步:取A、B两支试管,在A试管中加入去掉淀粉的土豆提取液2mL,B试管中加入去掉淀粉和还原糖的红薯提取液2mL.60℃水浴保温5min.
第二步:向A、B两支试管中各加入等量的水浴加温至60℃的质量分数为3%的淀粉溶液.水浴保温5min.
第三步:将等量的斐林试剂甲液和斐林试剂乙液注入C试管混合均匀后,向A、B试管内各加入2mL.然后,水浴加热2min.
实验结果:
最可能的实验结果是A试管内液体为蓝色,B试管内有砖红色沉淀
(4)食用土豆时,消化分解成的葡萄糖,被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该吸收过程需要载体蛋白和能量(ATP).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黑龙江省双鸭山市高一上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2014秋•龙岩期末)关于在活细胞中1分子葡萄糖分解成2分子丙酮酸的反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既可在原核细胞中进行,也可在真核细胞中进行

B.既可在有光条件下进行,也可在无光条件下进行

C.既可在线粒体中进行,也可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

D.既可在有氧条件下进行,也可在无氧条件下进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