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13.请根据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5)如图反映了我国北方某地从1980年至2000年20年间CO2浓度的变化.
①1980年至2000年CO2浓度的变化是CO2浓度的平均值逐年升高主要原因是化石燃料大量燃烧、植被破坏;
②从1984年分析,在一年四季中CO2浓度变化的主要特点是冬季CO2浓度高于夏季主要原因是冬季冬季采暖增加CO2排放量,光合作用减弱减少CO2吸收量夏季夏季温度升高、日照时间延长,光合作用增强增加CO2吸收量.

分析 据图分析,二氧化碳浓度逐年增加,而且冬季二氧化碳产生量大于夏季.二氧化碳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它在大气中增多的结果是形成一种无形的玻璃罩,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其结果是地球表面变热起来.因此,二氧化碳也被称为温室气体.

解答 解:①1980年至2000年CO2浓度的变化是CO2浓度的平均值逐年升高,主要原因是化石燃料大量燃烧、植被破坏.
②从1984年分析,在一年四季中CO2浓度变化的主要特点是冬季CO2浓度高于夏季,主要原因是冬季采暖增加CO2排放量,光合作用减弱减少CO2吸收量;夏季温度升高、日照时间延长,光合作用增强增加CO2吸收量.
故答案为:
①CO2浓度的平均值逐年升高       化石燃料大量燃烧、植被破坏
②冬季CO2浓度高于夏季      冬季采暖增加CO2排放量,光合作用减弱减少CO2吸收量      夏季温度升高、日照时间延长,光合作用增强增加CO2吸收量

点评 本题考查了碳循环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3.为探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某实验小组将一定量的小球藻浸入盛有适宜培养液的两只试管中,1试管和2试管的CO2浓度分别设置为0.05%和0.03%,以白炽台灯作为光源,移动台灯改变光源与试管的距离进行实验.根据实验结果绘制成右图曲线1、曲线2.请分析回答:
(1)测定净光合速率除了测定氧气释放量,还可以测定吸收量.
(2)据图可知,限制D点净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是CO2浓度,限制EF段净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强度.F点的含义是植物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
(3)该小组又做了探究小球藻最适生长温度的预实验(CO2浓度为0.05%),实验结果见下表:
温度(℃)1020304050
光照下释放O2(mg/h)9.6714.6719.6721.6719.33
请根据预实验结果,分析并设计探究实验思路:
①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在实验过程中应如何设置该自变量?用水浴锅依次控制好温度38℃、39℃、40℃、41℃、42℃.
②同时,还应控制好的两个主要无关变量是光照强度(光照时间和距离)和小球藻的数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4.黄瓜是雌雄同株植物,现有黄瓜的两个品种,品种Ⅰ只抗甲锈菌,品种Ⅱ只抗乙锈菌.将品种Ⅰ和品种Ⅱ杂交,F1表现为既抗甲锈菌又抗乙锈菌,F1自交得到的F2中表现型和植株数如下表所示,这两对性状分别由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请回答:
F2表现型数量
抗甲锈菌、抗乙锈菌101
抗甲锈菌、易感乙锈菌34
易感甲锈菌、抗乙锈菌32
易感甲锈菌、易感乙锈菌11
(1)黄瓜抗锈菌基因的出现是基因突变结果,两种抗锈菌基因的本质区别是脱氧核苷酸的数量和排列顺序不同.
(2)上述性状中显性性状是抗甲锈菌、抗乙锈菌,亲本的基因型是AAbb和aaBB(aaBB和AAbb),这两对等位基因的位置关系是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3)从F2中筛选出抗锈病个体的简便方法是在含有甲锈菌、乙锈菌的土壤中种植F2植株,筛选得到的抗锈病个体中纯合子的比例是$\frac{1}{9}$,筛选得到的个体中基因A的频率是$\frac{2}{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请回答有关农业生态系统的问题:
(1)农田生态系统中所有的生物共同组成群落.农田生态系统具有的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2)发展无废弃农业所体现的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是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3)调查某块农田的东方田鼠种群密度,一般采用标志重捕法.
(4)管理人员连年使用同种化学杀虫剂杀灭害虫,结果导致害虫再度大爆发.
请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分析害虫再度爆发的原因:
①害虫中具有抗药性的个体生存下来并大量繁殖;
②化学杀虫剂导致害虫天敌大量死亡,破坏了生态系统原有营养结构.
(5)为减少环境污染,治理害虫的最佳方法是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田间除草和杀虫的目的是合理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6)农田被弃耕一段时间后演替为灌木林,其演替类型属于次生演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多选题

8.以下能从成分、功能方面将细胞内的细胞器进行合理归类的是(  )
A.能产生水的细胞器有线粒体、核糖体等
B.可以产生[H]和ATP的细胞器是线粒体和叶绿体
C.能发生碱基互补配对的细胞器只有线粒体和叶绿体
D.可能含有色素的细胞器有叶绿体和线粒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8.两个生物兴趣小组分别对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进行了如下的探究实验,请分析回答:

(1)甲生物兴趣小组利用图I欲探究的具体问题是;酵母菌是否在有氧、无氧条件下均能产生CO2.现提供若干套(每套均有数个)实验装置如图I(a~d)所示.
①请根据实验目的选择装置序号,并按照宴验的组装要求排序(装置可重复使用).
有氧条件下的装置顺序:c→a→b(或c→b→a→b)(用箭头和图中序号表示)
无氧条件下的装置顺序:d→b(用箭头和图中序号表示)
②装置中c瓶的作用是吸收空气中的CO2,排除其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③d瓶在连通其他瓶前应先封口放置一段时间,这是为了消耗瓶中的氧气,保证以后实验的无氧条件.
(2)乙生物兴趣小组利用图Ⅱ所示装置(橡皮塞上的弯管为带有红色液滴的刻度玻璃管),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
①要想得到实验结论还必须日时设置对照实验,请问对照实验装置(假设该装置编号为Ⅲ)如何设计?装置Ⅲ除用等量清水代替10%NaOH溶液外,其它设计与装置Ⅱ相同.
②若酵母苗细胞只进行有氧呼吸,则装置Ⅱ中红色液滴向左移动,装置Ⅲ中红色液滴不移动.(填“向左”、“向右”或“不”)
③若酵母菌消耗的O2为3mol•L-1,而释放的CO2为9mol•L-1,刚酵母苗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量是有氧呼吸的6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5.下表表示人体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的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测定数据.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成份(mmol/L)Na+K+Ca2+Mg2+Cl-有机酸蛋白质
1425.02.51.510.3.36.016.0
1474.010.251.0114.07.51.0
101402.510.3525-47
A.④属于细胞内液,因为其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
B.②属于血浆,③属于组织液,②的蛋白质含量比③多
C.肌细胞中的CO2从产生场所扩散到②至少需穿过5层磷脂分子层
D.③与④的成分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0.现有一瓶葡萄糖溶液,内置有适量酵母菌,经测定瓶中的CO2的体积与吸收O2的体积之比为5:3,这是因为有氧呼吸消耗的有机物占全部消耗量的(  )
A.$\frac{1}{1}$B.$\frac{1}{3}$C.$\frac{1}{2}$D.$\frac{2}{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1.处于有丝分裂过程中某时期的动物细胞,细胞内的染色体数(a),染色单体数(b),核DNA分子数(c)的关系如图所示,此时细胞内最可能发生的变化是(  )
A.DNA分子复制和有关蛋白质分子合成
B.中心粒移向细胞两极并发出星射线
C.着丝点分裂使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
D.细胞膜从细胞中央凹陷将细胞一分为二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