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19.德国小蠊(二倍体)是广东常见的室内昆虫,长期使用杀虫剂后发现其抗药性增强.
(1)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抗药性主要是由基因S突变成抗性基因s导致的.随机取样的德国小蠊个体中,ss个体数为6,SS个体数为26,Ss个体数为18.则抗性基因频率为30%.
(2)请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解释杀虫剂杀灭效果越来越差的原因:杀虫剂对德国小蠊有选择作用,德国小蠊种群中抗药性基因频率逐渐升高.
(3)德国小蠊的性别决定为XO型,雌性具有的性染色体为两条X染色体(XX),雄性的性染色体只有一条X染色体(XO).正常德国小蠊,体细胞中有23条染色体,则该个体的性别是雄性,其正常减数分裂产生的两种配子的染色体组成分别是11+X和11.

分析 1、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2、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1)在种群中一对等位基因的频率之和等于1,基因型频率之和也等于1;
(2)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该等位基因纯合子的频率+$\frac{1}{2}$杂合子的频率.
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解答 解:(1)随机取样的德国小蠊个体中,ss个体数为6,SS个体数为26,Ss个体数为18.则抗性基因(s)频率=$\frac{6×2+18}{(6+26+18)×2}×100%=30%$.
(2)杀虫剂杀灭效果越来越差的原因:杀虫剂对德国小蠊有选择作用,德国小蠊种群中抗药性基因频率逐渐升高.
(3)德国小蠊的性别决定为XO型,雌性具有的性染色体为两条X染色体(XX),雄性的性染色体只有一条X染色体(XO).正常德国小蠊,体细胞中有23条染色体(22条常染色体+X0),则该个体的性别是雄性,其正常减数分裂产生的两种配子的染色体组成分别是11+X和11.
故答案为:
(1)30%
(2)杀虫剂对德国小蠊有选择作用,德国小蠊种群中抗药性基因频率逐渐升高
(3)雄 11+X和11

点评 本题考查细胞的减数分裂、基因频率、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识记基因频率的概念,掌握基因频率的相关计算;识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9.科学家最新研制的疫苗是病原微生物中一段编码抗原的基因,这段基因编码的产物能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反应.以下关于该疫苗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注射该疫苗,会引起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
B.注射该疫苗后B细胞分化为浆细胞的过程中,内质网膜会减少,高尔基体膜保持不变,细胞膜会增加
C.注射该疫苗后,如果感染该病原体,机体内记忆细胞的细胞周期将变短
D.该疫苗引起免疫反应前必须经过转录和翻译过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0.将植物细胞持续浸泡在蔗糖溶液中,使其出现质壁分离现象,约在10分钟后达到平衡状态,即植物细胞的原生质体(植物细胞去除细胞壁部分)体积已不再变化.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浸泡之初,水分子的净移动方向为由细胞内向细胞外
B.细胞出现质壁分离现象的过程中,细胞内渗透压持续变大
C.细胞内外的渗透压达到平衡时,液泡内充满了蔗糖溶液
D.细胞内外的渗透压达到平衡时,水分子仍然经细胞膜进行移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7.中科院动物所和福州大熊猫研究中心合作,通过将大熊猫的细胞核植入去核的兔子的卵细胞中,在世界上最早克隆出一批大熊猫早期胚胎,这表明我国的大熊猫繁殖研究再次走在世界前列.
(1)克隆大熊猫过程中应使用的技术手段主要有细胞核移植、胚胎移植.
(2)克隆大熊猫与克隆羊在受体细胞选择上的不同点是克隆大熊猫选取的是异种生物的细胞.
(3)实验中选取的兔子的卵细胞实际是处于MⅡ中期的卵母细胞.
(4)科学家们将大熊猫的体细胞核放入兔子的去核卵母细胞之中,成功发育成了囊胚,标志着异种核质相容的问题得到解决,异种克隆大熊猫迈过了第一道“坎”.但异种克隆选择一种合适的“代孕母体”至关重要,那么在选择“代孕母体”时应该考虑到的因素有动物供、受体的生理变化相同;受体对外来胚胎基本上不发生免疫排斥反应;供体胚胎可与受体子宫建立正常的生理和组织联系;供体胚胎遗传特性在孕育过程中不受任何影响等(答两项即可得满分).在胚胎移植前,还要用激素对“代孕母体”作同期发情处理.
(5)假如有一天成功克隆出大熊猫的话,克隆出来的个体在性状表现上一定与供核大熊猫完全相同吗?不完全相同(“完全相同”/“不完全相同”)
(6)假如用胚胎分割移植的方式来克隆大熊猫的话,依据的原理是细胞的全能性,胚胎分割时应注意的问题是切割囊胚阶段的胚胎要将内细胞团均等分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4.200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以表彰两人在气味受体和嗅觉系统组织方式研究中做出的贡献.如图为嗅觉受体细胞膜的模式图,下列有关对该图描述正确的是(  ) 
①构成膜的A与B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和特异性
②C为多肽,其基本单位是氨基酸
③B为磷脂双分子层,为受体细胞膜的基本支架
④氨基酸由膜外进入膜内都需要A的协助.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4.对下列生命现象及其生物学意义表述正确的是(  )
A.叶绿体类囊体结构增大了膜面积,有利于附着更多暗反应有关的酶
B.细胞分裂使细胞趋向专门化,提高了机体生理功能的效率
C.细胞凋亡使细胞自主有序死亡,有利于生物体内部环境的稳定
D.主动运输使膜内外物质浓度趋于一致,维持了细胞的正常代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1.近年来,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引发全民关注美食的热潮,其中多次讲述了利用不同微生物的发酵作用制作的美味食品.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在果醋制作时,运用醋酸菌在供应氧气和糖源充足时,将糖分解成醋酸;在糖源不充足时,也可以利用酒精生成醋酸,请写出该过程的化学反应式:C2H5OH+O2→CH3COOH+H2O.
(2)腐乳制作的流程是:让豆腐上长出毛霉→加盐腌制→加卤汤装瓶→密封腌制.配制卤汤时,要使卤汤中酒的含量控制在12%左右,酒精含量过高,则腐乳成熟的时间将会延长;酒精含量过低,则不足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可能导致豆腐腐败.
(3)泡菜腌制的过程中,其主要作用的微生物是.若温度过高、食盐用量过低、腌制时间过短,容易造成细菌大量繁殖,亚硝酸盐含量增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5.艾弗里及其同事研究肺炎双球菌的方法是(  )
A.杂交实验法B.同位素标记法
C.病毒侵染法D.单独直接观察不同成分的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诗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所描绘的景象,可视为群落的(  )
A.物种组成B.垂直结构C.种间关系D.次生演替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