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发生在生物体内的突变,有可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 | |
B. | 两个种群间的生殖隔离一旦形成,这两个种群就属于两个物种 | |
C. | 物种大都是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最后出现生殖隔离而形成的 | |
D. | 在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的前提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变化 |
分析 基因频率是指种群基因库脂质某基因占该基因及其等位基因的比例,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影响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包括突变、选择、迁入和迁出、遗传漂变等;自然选择通过定向改变种群基因频率而使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进而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生物大都经过长期地理隔离进而达到生殖隔离.
解答 解:A、发生在生物体内的突变是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之一,A正确;
B、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两个种群间的生殖隔离一旦形成,这两个种群就属于两个物种,B正确;
C、新物种大都是经过长期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而形成,C正确;
D、环境稳定的条件下,自然选择对基因频率没有影响,但是可能存在突变、迁入和迁出等其他影响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因此种群基因频率可能发生变化,D错误.
故选:D.
点评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应用相关知识进行推理、判断.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图1细胞中共有4条染色体,8个DNA分子;图2 细胞中共有0条姐妹染色单体 | |
B. | 图1 细胞处于图3 中BC 段;完成图3 中CD 段变化的细胞分裂时期是后期 | |
C. | 有丝分裂过程中不会出现如图4 中d 所示的情况 | |
D. | 图4 中a 可对应图3 中的BC 段;图4 中c 可对应图3 中的AB 段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鲁宾和卡门利用小球藻探索光合作用中O2的来源 | |
B. | 萨克斯利用天竺葵证明光合作用产生淀粉 | |
C. | 卡尔文探明了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碳的途径 | |
D. | 科学家研究分泌蛋白合成和分泌的过程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同时用含同位素35S、32P的培养基培养细菌,再用此细菌培养噬菌体 | |
B. | 分别用含同位素35S、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经标记的大肠杆菌 | |
C. | 经保温、搅拌与离心后,含35S的放射性同位素主要分布在沉淀物中 | |
D. | 该实验证明了DNA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单倍体的体细胞中只有一个染色体组 | |
B. | 花粉粒发育成的植株是单倍体 | |
C. | 单倍体的体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 | |
D. | 含有奇数染色体组的个体一定是单倍体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甲图中的纵坐标数值即为乙图中的m3 | |
B. | 在甲图中的a点时,乙图中不存在的过程是m3、m4、n3、n4 | |
C. | 在甲图中c点时,乙图中不存在的过程是m2、m3、n2、n3 | |
D. | 甲图中e点以后,乙图中n4不再增加,其主要原因是m1值太低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超级细菌”侵入人体,患者因无法产生抗体,所以致死率高 | |
B. | “超级细菌”的产生可能是海水受到污染从而定向变异产生的 | |
C. | 患者大量服用抗生素,会消灭大跫普通细菌,反而使“超级细菌”获得生存优势 | |
D. | “超级细菌”侵人正常人体后,人体的免疫系统对其根本不起作用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学年浙江省东阳市高二下学业考试生物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NAA是人工合成的生长素类似物。某同学设计了“探究NAA促进银杏插条生根最适浓度” 的实验,获得了右图所示的结果,下列有关实验设计及实验结果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银杏插条自身也能产生大量的NAA
B.插条上芽的数目及饱满程度会影响实验结果
C.c表示NAA促进银杏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D.NAA处理插条时间的长短不会影响实验结果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