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蝇红眼对白眼为显性,控制这对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果蝇缺失1条Ⅳ号染色体仍能正常生存和繁殖,缺失2条则致死。一对都缺失1条Ⅳ号染色体的红眼果蝇杂交(亲本雌果蝇为杂合子),F1中( )
A.白眼雄果蝇占1/4 |
B.红眼雌果蝇占1/4 |
C.染色体数正常的红眼果蝇占1/4 |
D.缺失1条Ⅳ号染色体的白眼果蝇占1/4 |
AC
解析试题分析:由题意可知,红眼和白眼在X染色体上,XBXb和XBY交配后代的基因型为:XBXB:XBXb:XBY:XbY=1:1:1:1,亲本中均缺失一条Ⅳ染色体,因此后代中缺失一条的占1/2,缺失两条的和染色体正确的均占1/4,缺失两条的不能存活,因此后代正常染色体的占1/3,缺失一条染色体的占2/3。因此后代白眼雄果蝇占1/4,红眼雌果蝇占1/2,染色体数目正常的红眼果蝇占3/4×1/3=1/4,缺失1条Ⅳ染色体的白眼果蝇占1/4×2/3=1/6,因此答案为AC。
考点:本题考查伴性遗传与染色体变异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单选题
下面是蚕豆根尖分生区细胞细胞周期的有关数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核糖体、线粒体、叶绿体在2h~19.3h活动旺盛 |
B.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可发生在19.3h~21.3h |
C.0~2h期间,DNA分子处于解旋状态 |
D.蚕豆根尖细胞分裂的一个细胞周期为19.3h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单选题
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是一个经科学家探究、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充满了耐人寻味的曲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发现细胞并创立了细胞学说 |
B.细胞学说认为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
C.德国科学家魏尔肖的名言是“所有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 |
D.细胞学说使人们对生命的认识由细胞水平进入分子水平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单选题
甲图表示某植物生长素浓度与作用的关系;乙图表示将一株燕麦幼苗水平放置,培养一段时间后的生长情况;丙图表示燕麦胚芽鞘。正确的是
A.图乙中a、b两点的生长素浓度应大于10-8(mol/L) |
B.甲、乙图示都说明了植物生长素具有两重性 |
C.丙图A段产生生长素,只能向B段极性运输而不能横向运输 |
D.某小组在探究促进扦插生根的最适生长素浓度时,预设了I、Ⅱ两个浓度,结果都没有生根,建议该小组在I、Ⅱ两浓度之间设置梯度浓度,即可找到促进扦插生根的最适浓度范围。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单选题
如图所示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其中a和b为物质的两种运输方式,下列对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若图示为肝细胞膜,则b可代表CO2进出细胞的方向 |
B.细胞间的识别、细胞的癌变与①有密切的关系 |
C.适当提高温度将加快②和③的流动速度 |
D.不同物种的细胞中①②③的种类均不相同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单选题
下列哪一项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的一面( )
A.构成细胞的化合物在非生物界都存在 |
B.构成细胞的无机物在自然界中都存在 |
C.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中都能找到 |
D.生物界与非生物界都具有新陈代谢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单选题
若以鸡蛋蛋白液(蛋清)为材料进行蛋白质鉴定实验,发现蛋白液与双缩脲试剂发生反应后会粘固在试管壁上。下列关于这一现象形成原因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鸡蛋蛋白液稀释不够,搅拌不匀 |
B.只添加了双缩脲试剂A,未添加双缩脲试剂B |
C.鸡蛋蛋白液不是合适的实验材料 |
D.蛋白液与双缩脲试剂的反应时间不够长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单选题
下列有关细胞叙述正确的是( )
A.原核细胞结构比较简单,所以不具有多样性 |
B.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之间不具有统一性 |
C.细胞学说的提出,揭示了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
D.细胞本身就是一个生命系统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单选题
从一动物细胞中得到两类大分子有机物x、y,已知细胞中x的含量大于y,用胃液处理,x被分解而y不变。x含有化学元素N,有的还含有S,y含有化学元素N和P,它们与碘都没有颜色反应,细胞膜上有x而无y。下列有关x、y的叙述,错误的是( )
A.x可能是蛋白质 | B.y的基本组成单位可能是核苷酸 |
C.细胞膜上的x可能是载体 | D.y只存在于细胞核中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