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如图曲线Ⅰ表示黄豆在适宜温度、CO2浓度为0.03%的环境中光合作用速率与光照强度的关系。在y点时改变某条件,结果发生了如图曲线Ⅱ的变化。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A. 在y点时,适当升高温度可导致曲线由Ⅰ变为Ⅱ
B. 与y点相比较,x点时叶绿体中C3含量低
C. 制约x点时光合作用速率的因素主要是叶绿体中色素的含量
D. 制约z点时光合作用速率的因素可能是二氧化碳浓度
【答案】D
【解析】
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有:光照强度、CO2浓度、温度等。由于题中提出“曲线I表示黄豆在最适温度”,因此温度不是限制此曲线中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因此制约x点的光合作用因素主要是光照强度,制约z点的光合作用因素主要CO2浓度。
曲线Ⅰ表示黄豆处于适宜的温度,在y点时,适当升高温度不可导致曲线由Ⅰ变为Ⅱ,A错误;与y点相比较,x点时光照强度弱,光反应产生的[H]和ATP少,被还原的C3少,剩余的C3含量高,即叶绿体中C3含量高,B错误;制约x点时光合作用速率的因素主要是光照强度,C错误;如图曲线Ⅰ表示黄豆在CO2浓度为0.03%的环境中,因此制约z点时光合作用速率的因素可能是二氧化碳浓度,D正确。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是新鲜绿叶的四种光合色素在滤纸上的分离的情况,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色素乙在滤纸条上扩散速度最快
B. 四种色素都能溶解在层析液中,丁色素的溶解度最小
C. 水稻在开花季节采下的新鲜叶片做实验,其结果与图中结果相似
D. 研磨时未加碳酸钙,滤纸条上四种色素可能都不出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用同位素14C标记的吲哚乙酸来处理一段枝条的一端,然后探测另一端是否含有放射14C的吲哚乙酸存在。枝条及位置如图。下列有关处理方法及结果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处理甲图中A端,不可能在甲图中B端探测到14C的存在
B. 处理乙图中A端,能在乙图中的B端探测到14C的存在
C. 处理乙图中的B端,能在乙图中的A端探测到14C的存在
D. 处理甲图中的B端,能在甲图中的A端探测到14C的存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是某低等海洋动物完成某反射的反射弧模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 )
A. 兴奋每传递一次都会导致突触前膜的面积增大
B. a处接受适宜的电刺激,b处能测定到电位变化
C. ③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完成后即失去活性
D. 若将神经纤维置于高Na+环境中,静息电位将变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是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示意图,请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②③④四个生理过程,在人体细胞中能够进行的是________。
(2)①生理过程中,水在光下分解发生在________,二氧化碳的固定发生在________阶段。
(3)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能进行细胞呼吸.在有氧条件下,细胞呼吸的场所是________。厌氧呼吸释放出少量能量,其余大部分能量存留在________中。
(4)温室栽培中,为了提高作物产量,夜间可适当________(提高或降低)温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既患白化病又患色盲的男孩和一个正常的女孩。问:这个女孩的基因型是纯合体的概率为( )
A. 1/4B. 1/6C. 1/8D. 1/9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实验小组想利用下列装置测定某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请回答有关问题.
乙装置植物为死植物,其余和甲装置一样
(1)测定植物的净光合作用强度.
①在甲、乙两装置的烧杯中加入_____溶液(NaOH或NaHCO3).
②将两装置放在适宜的光照下照射1h,测定红墨水滴的移动距离.
③实验结果:乙装置中红墨水滴向右移动0.5cm,甲装置中红墨水滴向_____移动4cm
(2)测定植物的呼吸强度.
①在甲、乙装置的烧杯中加入_____溶液(NaOH或NaHCO3).
②将两装置放在黑暗环境中1小时,温度与(2)中温度相同.
③实验结果:乙装置中红墨水滴向右移动0.4cm,甲装置中红墨水滴向_____移动1.6cm.
(3)综合分析可知,该植物的实际光合强度为每小时红墨水滴向_____移动_____cm.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生物的全部核酸中碱基组成是:嘌呤碱基占总数的58%,嘧啶碱基占总数的42%,下列生物中不可能的是( )
A. T2噬菌体B. HIV病毒C. 细菌D. 酵母菌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