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5.1859年,托马斯•奥斯汀从欧洲带了24只野兔来到澳大利亚.一个世纪之后,野兔的数量已经蹿升至6亿只,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灾难.为了消灭兔子,澳大利亚引进了兔子的天敌--狐狸.但是狐狸更喜欢吃行动相对迟缓的本地有袋类动物.最后又引进了粘液瘤病毒,才有效地控制了野兔的数量.回答问题:
(1)牛羊、狐狸、粘液病毒与野兔的种间关系分别是竞争、捕食、寄生.
(2)在食物链草→兔→狐中,种群狐含有有机物的量小于(大于、等于、小于)羊种群的减少量.狐能够依据野兔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后者,野兔同样也能够依据狐的气味或行为躲避猎捕,可见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3)在引入粘液瘤病毒之前,澳大利亚政府也曾采用播撒毒药的方法进行过兔灾的防治,但是没有收到很好的效果.其原因是毒药对兔群具有选择作用,使兔群中抗药基因频率不断升高,进而使兔群发生进化.
(4)在野兔入侵的过程中,澳大利亚一些特有的动物,如小袋鼠、袋狸、鼠袋鼠等生物都纷纷灭绝或濒临灭绝,这说明生物入侵会破坏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应果断采取建立动物园、濒危物种繁育中心等易地保护的措施,为这些行为将灭绝的动物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

分析 种间关系是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分互利共生、竞争、捕食和寄生.
互利共生是指同生共死的量个物种之间的关系,如根瘤菌和豆科植物;
竞争是指由于竞争同一食物、栖息地等两物种之间的争斗关系,如大小草履虫;
捕食是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关系,如猫和老鼠;
寄生是指一种生物寄生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如T2噬菌体与大肠杆菌.

解答 解:(1)牛羊属于竞争关系;狐狸和粘液病毒属于寄生关系;狐狸和野兔的种间关系是捕食.
(2)在食物链草→兔→狐中,由于能量沿着食物链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因此种群狐含有有机物的量小于兔种群的减少量.狐能够依据野兔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后者,野兔同样也能够依据狐的气味或行为躲避猎捕,可见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3)在引入粘液瘤病毒之前,澳大利亚政府也曾采用播撒毒药的方法进行过兔灾的防治,但是没有收到很好的效果.其原因是毒药对兔群具有选择作用,使兔群中抗药基因频率不断升高,进而使兔群发生进化.
(4)在野兔入侵的过程中,澳大利亚一些特有的动物,如小袋鼠、袋狸、鼠袋鼠等生物都纷纷灭绝或濒临灭绝,这说明生物入侵会破坏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应果断采取建立动物园、濒危物种繁育中心等易地保护的措施,为这些行为将灭绝的动物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
故答案为:
(1)竞争、捕食、寄生
(2)小于      生物的种间关系
(3)抗药基因频率
(4)生物多样性   易地保护

点评 本题以外来物种入侵为题材,考查了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信息传递以及生物多样性的有关知识,要求学生能够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够构建一定的知识网络,利用所学知识准确分析题干答题.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6.番茄的紫株和绿株由6号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E,e)控制,正常情况下紫株与绿株杂交,子代均为紫株.育种工作者将纯合紫株A用X射线照射后再与绿株杂交,发现子代有2株绿株(绿株B),其它均为紫株.绿株B出现的原因有两种假设:
假设一:X射线照射紫株A导致其发生了基因突变.
假设二:X射线照射紫株A导致其6号染色体断裂,含有基因正在内的片段丢失(注:一条染色体片段缺失不影响个体生存,两条染色体缺失相同的片段个体死亡).
现欲确定哪个假设正确,进行如下实验:
将绿株B与正常纯合的紫株C杂交,F1再严格自交得F2,观察F2的表现型及比例,并做相关结果分析:
(1)若F2中紫株所占的比例为$\frac{3}{4}$,则假设一正确;若F2中紫株所占的比例为$\frac{6}{7}$,则假设二正确.
(2)假设二(填“一”或“二”)还可以利用细胞学方法加以验证.操作时最好选择上述哪株植株?绿珠B.可在显微镜下对其有丝分裂中期细胞的染色体进行观察和比较;也可对其减数分裂四分体时期细胞的染色体进行观察和比较,原因是相应阶段染色体形态固定,清晰并同源染色体联会,便于观察其结构的完整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6.布氏田鼠是生活在寒冷地带的非冬眠小型哺乳动物,请回答相关问题.

(1)右图表示布氏田鼠胰岛B细胞受调控释放胰岛素的过程.据图可知,胰岛素的作用是增加细胞内葡萄糖转运蛋白的合成,促进细胞内蛋白质、糖原、脂肪的合成.在血糖调节中,如果因抗体
2(抗体1/抗体2)的存在导致高血糖症状,则注射胰岛素不能起到有效的降血糖效果.
(2)布氏田鼠的胚胎干细胞可诱导成能分泌胰岛素的胰岛样细胞,将胰岛样细胞移植给换糖尿病的小鼠,可使患病小鼠血糖恢复正常水平.小鼠胚胎干细胞可来自原始性腺和早期胚胎.
(3)让基因型为AaBbcc和aaBbCC的田鼠杂交(三对基因独立遗传),若不考虑基因间相互作用和累加效应,其子代中表现型不同于双亲的个体占全部子代的$\frac{5}{8}$.
(4)利用布什田鼠制备抗人体胃癌的单克隆抗体的过程如下图所示.

图中对实验田鼠注射的甲是特定的抗原(或胃癌抗原),从小鼠脾脏(器官)中获得了相应的B淋巴细胞.用特定的选择培养基对乙进行筛选,只有融合的杂种细胞才能生长.通过该技术获得的抗胃癌单克隆抗体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并可能大量制备的特点.
(5)下图为持续寒冷刺激下,机体调节褐色脂肪组织(BAT细胞)产热过程示意图.

①寒冷刺激一方面使下丘脑部分传出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导致BAT细胞中cAMP增加,据图分析,cAMP的直接作用是促进脂肪的分解和促进UCP-1基因的转录.另一方面寒冷刺激还能使下丘脑合成并释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激素名称)的量增加,最终导致体内甲状腺激素的量增加.
②UCP-1蛋白称为解偶联蛋白,该蛋白能消除线粒体内膜两侧的H+浓度差,令利用H+浓度差驱动的ATP形成过程减慢.由此可知,甲状腺激素促进机体产热的原因在于促进UCP-1基因的表达,使有氧呼吸过程中的ATP合成减少,以增加产热.
③综上所述,在持续寒冷的环境中,布氏田鼠通过神经和体液调节,最终引起BAT细胞中脂肪分解加快和ATP合成减少,实现产热增加,维持体温的稳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3.蚯蚓是森林中的土壤动物之一,主要以植物的枯枝败叶为食.为探究蚯蚓对森林凋落物的作用,研究者做了如下实验.
(1)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称为(生物)群落.从生态系统的成分角度看,蚯蚓属于分解者,从生态系统的功能角度看,蚯蚓的行为促进了物质循环.
(2)研究者选择4个树种的叶片做了不同处理,于6~9月进行了室外实验.每种叶片置于两个盆中,与土壤混合均匀,将数目相等的蚯蚓置于其中饲养,统计蚯蚓的食物消耗量,结果如表.
单位体重蚯蚓日平均食物消耗量(mg/(g﹒d))
不同处理蒙古栎红松白桦
未分解叶2.445.944.797.30
半分解叶7.209.428.715.23
①实验所选择蚯蚓生长状况基本一致,其目的排除蚯蚓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为了排除土壤中原有动物和微生物对实验的影响,应该在实验前对土壤进行灭菌处理.
②据表分析,蚯蚓对半分解叶的消耗量明显高于未分解叶的消耗量,在不同叶片中,对杨半分解叶最为喜好.由此说明叶片种类和分解(腐解)程度是影响蚯蚓摄食偏好的主要因素.
(3)依据上述实验分析,若在红松林和蒙古栎林中种植一些杨树,有利于增加蚯蚓的数量,增加整个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或“自我调节能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0.对如图中心法则的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图中过程①和④都不需要RNA聚合酶,但其结果都会产生DNA
B.若在真核细胞中,遗传信息储存于DNA和RNA的核苷酸排列顺序中
C.若HIV侵染细胞,合成子代病毒蛋白质外壳的完整过程至少要经过④②③环节
D.侵染细胞时,病毒中的蛋白质不一定进入宿主细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0.为研究不同光质对黄瓜幼苗生长的影响,科学家利用不同红蓝光配比的LED光进行了实验,结果如下.
不同处理
记录指标
100%
红光
75%红光
+25%蓝光
50%红光
+50%蓝光
25%红光
+75%蓝光
100%
蓝光
对照
(荧光)
色素含量
/mg﹒g-1
叶绿素a1.231.511.471.251.201.16
叶绿素b0.611.010.730.800.930.78
CO2固定速率/μmol﹒m-2﹒s-11.34.64.43.26.41.8
干重/g1.42.82.42.52.31.3
(1)实验中可用无水乙醇(溶剂)提取光合色素,并用纸层析 法将不同色素进行分离.
(2)由表中数据可知,光合色素含量与光合作用速率具有正相关的关系.这是因为光合色素吸收光能,在类囊体薄膜上生成NADPH和ATP,参与卡尔文循环.
(3)由上述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在75%红光+25%蓝光处理条件下,叶绿素含量达到最大.在100%蓝光处理条件下黄瓜幼苗的CO2固定速率达到最大,推测此条件下,植物色素的活性增强,导致植物接受、传递和转化光能的能力增强,但此处理条件下植株的干重却不是最高的,推测原因最可能是:100%蓝光照射下呼吸速率升高,有机物净积累量仍较低.
(4)综合上述分析,红蓝光配比为3:1的LED复合光最有利于黄瓜幼苗生长,可以作为培育黄瓜幼苗光源的光谱调制的参考标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7.下列有关科学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施莱登和施旺提出“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并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B.赫尔希和蔡斯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其中搅拌、离心的目的是把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分离
C.1931年,科学家首先从高等植物中分离出具有生长素效应的化学物质--吲哚乙酸
D.1957年,克里克提出了中心法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4.基因工程获得转基因抗盐烟草的过程如图1所示,图中SalⅠ、HindⅢ、BamHⅠ表示三种限制酶切割位点,质粒含有抗四环素基因和抗氨苄青霉素基因.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要得到图1中的重组质粒,先用的限制酶是SalⅠ酶,再用DNA连接酶处理.
(2)感染烟草细胞前,为确保农杆菌中含有目的基因,提高转化成功率,需进行初步筛选,过程如图2.制备培养基A时,应添加的抗生素是氨苄青霉素.筛选获得的6个菌落中,可能有些并不含有目的基因,原因是这些农杆菌含有的外源DNA是自身环化的质粒(质粒)、两两连接的质粒(至少写2种).
(3)为判断菌落是否含有目的基因,可采用影印法,使用绒毡布压在培养基A菌落上,带出少许菌种,然后平移并印压在含有四环素的培养基B上.培养一段时间后,比较培养基A、B菌落生长情况,则可判断不含有目的基因的是1、2、3、5(填数字)菌落.
(4)烟草细胞形成愈伤组织的过程称为脱分化(或去分化),为诱导愈伤组织的形成,需要在培养基中添加一定浓度的植物激素(或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5.人外周血单核细胞能合成白细胞介素2(IL-2).该蛋白可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但在体内易被降解.研究人员将1L-2基因与人血清白蛋白(HAS)基因拼接成一个融合基因,并在酵母菌中表达,获得具有1L-2生理功能、且不易降解的1L-2-HSA融合蛋白,其技术流程如图.请回答:
(1)图中③过程的模板是IL-2的cDNA.表达载体1中的位点a应为限制酶Bg1Ⅱ的识别位点,才能成功构建表达载体2.
(2)表达载体2导入酵母菌后,融合基因转录出的mRNA中,与1L-2蛋白对应的碱基序列不能含有终止密码子,才能成功表达出IL-2-HSA融合蛋白.启动子是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的部位,有了它才能驱动基因转录出mRNA.
(3)培养人外周血单核细胞时,需要将温度控制在37℃,此外还需要通入无菌的95%空气和5%CO2(气体).
(4)应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可检测酵母菌是否表达出IL-2-HSA融合蛋白.
(5)如果基因表达载体2导入的是优质奶牛的受精卵细胞,经胚胎培养后移入受体母牛子宫内可以存活的生理学基础是母牛子宫对外来胚胎基本上不发生免疫排斥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