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4.下列关于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可遗传的变异大多发生于细胞增殖过程中
B.细胞分化与基因表达有关
C.细胞癌变后,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速率降低
D.细胞凋亡是在基因控制下的编程性死亡

分析 1、基因突变发生在间期的DNA复制时;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和后期;染色体变异既可发生在有丝分裂过程中,又可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
2、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也叫细胞的程序性死亡.在成熟的生物体中,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也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3、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解答 解:A、基因突变发生在间期的DNA复制时;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和后期;染色体变异既可发生在有丝分裂过程中,又可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因此可遗传的变异大多发生于细胞增殖过程中,A正确;
B、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B正确;
C、癌细胞能无限增值,代谢增强,癌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速率升高,C错误;
D、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也叫细胞的程序性死亡,D正确.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细胞的分化、细胞衰老、细胞凋亡和细胞癌变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分化的概念;掌握细胞衰老和个体衰老之间的关系;识记细胞凋亡的意义;识记细胞癌变的原因,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7.下列有关免疫系统组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
B.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
C.免疫细胞包括T细胞和B细胞,分别在胸腺和骨髓中成熟
D.溶菌酶是免疫活性物质,只能由免疫细胞产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7.某遗传病是由控制氯离子通道蛋白合成的基因发生突变引起的,研究表明这些基因突变有的是显性突变,有的是隐性突变,此遗传病按照遗传方式可分为Ⅰ型和Ⅱ型,其中Ⅰ型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Ⅱ型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如图为其中一种类型的患病家族遗传系谱图,据此分析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据图判断,该家族所患遗传病最可能是Ⅰ型
B.此遗传病的Ⅰ型和Ⅱ型致病基因与正常基因互为等位基因
C.一父母表现均正常的女性患者与Ⅲ-5婚配,后代可能不患病
D.突触后膜氯离子内流使得其所在的神经元更容易产生动作电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2.人体皮肤瘙痒的感觉与一种神经递质--5-羟色胺有关.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痒觉和痛觉的形成都属于人体的条件反射
B.若细胞外钠离子浓度降低,动作电位的峰值将减小或不出现动作电位
C.当神经递质进入受体细胞后,会引起后者兴奋或抑制
D.神经递质、激素、抗体等细胞间信息分子发挥完作用后会被灭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9.下列对图中包含关系的描述错误的是(  )
A.若1表示真核细胞的生物膜系统,2-4可分别表示细胞膜、细胞器膜、细胞核膜
B.若1表示基因工程所需的工具酶,2-4可分别表示限制酶、DNA连接酶、解旋酶
C.若1表示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2-4可分别表示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
D.若1表示可遗传变异的来源,2-4可分别表示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9.图1表示人体的特异性免疫过程,图2表示抗原a和抗原a、b注射到小鼠体内,得到的抗体含量变化.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如果病毒侵入人体细胞后,首先要通过⑤(填序号)免疫过程使靶细胞裂解,再通过⑥(填序号)免疫病毒消灭.
(2)图1中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是b、c、d、e、g(填字母),HIV主要侵入图1中的细胞b(填字母).
(3)图2中,再次注射抗原a时,抗体a的浓度更高,主要与图1中的细胞g(填字母)有关,注射疫苗一般要注射多次,其目的是增加记忆细胞(和抗体)的数量,从而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6.如图所示为小李同学建构的种群知识框架图,请据图回答:

(1)图中①表示出生率或迁入率,⑤表示年龄组成.
(2)种群的“J”型曲线增长的条件是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其数学模型:Nt=N0λt 中,λ值与增长率的关系是增长率=λ-1.
(3)利用方法⑦调査田鼠种群密度时,若一部分被标记的田鼠被鼬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偏大(填“偏大”“偏小”或“相等”).
(4)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了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从而降低该种群密度.这里运用的防治方法是生物防治(填“化学防治”、“生物防治”).
(5)在自然条件下,动植物在种群空间特征上差异较大,动物常常表现出集群分布.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3.蚯蚓是森林中的土壤动物之一,主要以植物的枯枝败叶为食.为探究蚯蚓对森林凋落物的作用,研究者做了如下实验.
(1)研究者选择4个树种的叶片做了不同处理,于6-9月进行了室外实验.每种叶片置于两个盆中,与土壤混合均匀,将数目相等的蚯蚓置于其中饲养,统计蚯蚓的食物消耗量,结果如表.单位体重蚯蚓日平均食物消耗量(mg/(g•d))
不同处理蒙古栎红松白桦
未分解叶2.445.944.797.30
半分解叶7.209.428.715.23
①为排除蚯蚓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实验所选择蚯蚓要生长状况基本一致.
②据表分析,蚯蚓对半分解叶的消耗量明显高于(或大于)未分解叶的消耗量;在不同叶片中,对杨的半分解叶最为喜好.
(2)依据上述实验分析,若在红松林和蒙古栎林中种植一些杨树,有利于增加蚯蚓的数量和种类,增加整个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或自我调节能力).
(3)用样方法调查盖森林中某种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图示是其中一个样方中该植物的分布情况(注:图中黑点表示该种植物),对该样方中该种植物进行计数时,应记录的结果是8株.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4.请回答下列有关生物及其技术的问题:
(1)在腐乳的制作过程中,有多种微生物参与了豆腐的发酵,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毛酶.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能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肽和氨基酸,脂肪酶可将脂肪水解为甘油和脂肪酸.
(2)平板划线法接种时,如果划线5个区域,灼烧接种环6次.
(3)某同学得到101、102、103倍稀释液计数的平均菌落数分别为760、269、16,则菌落总数为2.69×105个/mL(所用稀释液的体积为0.1mL).
(4)选择培养基能够“浓缩”所需微生物,“浓缩”的含义是适应本环境的微生物大量繁殖,不适应的微生物被抑制.
(5)萃取胡萝卜素的有机溶剂应该具有较高沸点.萃取时为了防止加热时有机溶剂挥发,还要在加热瓶口安装回流冷凝装置.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