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13.如图表示胰岛素分泌调节过程及胰岛素的作用机理.请分析回答:

(1)当血糖浓度上升时,葡萄糖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最终由传出神经末梢释放神经递质,与胰岛B细胞膜上相应的受体结合,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多;由图可知,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还受到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含量的影响.以上说明胰岛素分泌调节方式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2)据图分析,胰岛素与组织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一方面促进细胞内蛋白质、糖原、脂肪的合成,另一方面也能增加细胞内葡萄糖转运蛋白的合成,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
(3)糖尿病病因之一是患者血液中存在图中异常抗体.图中因抗体1(抗体1、抗体2)引起的糖尿病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来治疗.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这两种异常抗体引起的糖尿病都属于自身免疫病.
(4)为研究桑叶提取液对糖尿病大鼠的降血糖效果,某研究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实验材料和仪器:生理状况相同的健康大鼠30只、桑叶提取液、蒸馏水,血糖测定仪等.
②实验步骤:
a.随机选取10只大鼠作为甲组,另外20只制备成实验性糖尿病的大鼠随机均分成乙组和丙组.
b.测定各组大鼠的血糖浓度,并进行数据统计.
c.丙组大鼠灌喂桑叶提取液2mL/d,甲组和乙组大鼠灌喂等量蒸馏水,连续灌喂4周.期间各组大鼠均饲喂普通饲料,自由饮食.
d.4周后,测定各组大鼠的血糖浓度,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③实验结果:
请据表中的实验数据将“组别”栏补充完整,从上到下依次是甲、丙、乙(用甲、乙、丙表示).
组别数量(只)实验开始时(mmol/L)四周后(mmol/L)
103.853.94
1018.6210.12
1019.4619.00
④实验结论:桑叶提取液对糖尿病大鼠具有明显的降血糖效果,但不能降到正常水平.

分析 据图分析:当血糖浓度上升时,葡萄糖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通过下丘脑血糖调节中枢,最终由传出神经末梢释放神经递质,与胰岛B细胞膜上相应的受体结合,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多,另外葡萄糖可直接与胰岛B细胞膜上相应的受体结合.胰岛素与组织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一方面增加细胞内葡萄糖转运蛋白的合成,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另一方面促进细胞内蛋白质、脂肪、糖原的合成.
图中抗体1与胰岛B细胞膜上相应的受体结合,使得胰岛素不能合成分泌,血糖浓度升高;抗体2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使得血糖不能被组织细胞利用;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这两种异常抗体引起的糖尿病都属于自身免疫病;抗体1引起的糖尿病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来治疗.

解答 解:(1)由图可知,影响胰岛B细胞分泌活动的物质有:葡萄糖浓度、神经递质、胰高血糖素含量,以上说明胰岛素分泌调节方式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2)据图分析,胰岛素与组织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一方面增加细胞内葡萄糖转运蛋白的合成,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另一方面促进细胞内的葡萄糖合成转化为糖原、蛋白质、脂肪等物质,从而使血糖浓度降低.
(3)抗体1能破坏葡萄糖受体,使胰岛B细胞的敏感性降低,从而减少胰岛素的分泌,可注射胰岛素治疗;抗体2能破坏胰岛素受体,但不能影响胰岛素的分泌.抗体1、抗体2导致的疾病在免疫学上称为自身免疫病.
(4)②实验步骤:
b.分组后需要测定各组大鼠的血糖浓度.
c.实验中需要对照原则和等量原则,所以甲组和乙组大鼠灌喂等量蒸馏水.
③实验结果:
根据提高和题表分析,甲组作为空白对照组,乙组作为丙组的对照组,结果血糖应该变化不大,丙组为实验组,血糖应该明显降低.所以,“组别”栏从上到下依次是甲、丙、乙.
④实验结论:
根据题表可知,结论为桑叶提取液对糖尿病大鼠具有显著降血糖效果,但不能降到正常水平.
故答案为:
(1)神经--体液
(2)葡萄糖转运蛋白
(3)抗体1  自身免疫
(4)测定各组大鼠的血糖浓度      等量蒸馏水      甲、丙、乙    桑叶提取液对糖尿病大鼠具有明显的降血糖效果,但不能降到正常水平

点评 考查了血糖调节等相关知识,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识图能力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能够图中关键生理变化判断信号分子的种类.本题难度适中,属于考纲中识记、理解层次的要求,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3.如图1为体外受精和胚胎分割移植的相关操作,据图1回答问题:

(1)②指的是囊胚腔.
(2)在对囊胚阶段的胚胎进行分割时,应注意将内细胞团均等分割,以免影响胚胎的恢复和进一步发育.
(3)通过胚胎分割产生的两个或多个个体具有相同遗传性状的根本原因是来自同一个受精卵的有丝分裂,具有相同的遗传物质.
(4)图2为纯种荷斯坦小奶牛的繁殖过程,该繁殖方式属于有性生殖.受精卵体外培养过程中,所需的培养液成分一般比较复杂,除一些无机盐和有机盐类外,还需要添加维生素、激素、氨基酸、糖类、核苷酸以及血清等物质.
(5)纯种荷斯坦奶牛的胚胎能在受体黄牛的子宫内存活并正常发育的生理基础是(至少写一点)受体对移入子宫的外来胚胎基本上不发生免疫排斥反应 供体胚胎可与受体子宫建立正常的生理和组织联系 经同期发情处理后,供体和受体生殖器官的生理变化相同,为移入胚胎提供了相同的生理环境.
(6)胚胎移植的方法包括手术法和分手术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4.根据图形回答问题:
(1)如图表示一个动物细胞(动物或植物),你的判断理由是没有细胞壁,有中心体.
(2)该细胞是一个有丝分裂中期时期的细胞,它含有4条染色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如图表示细胞内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所示过程是转录,图1中方框内所示结构是RNA(mRNA)的一部分,它的合成是以DNA(基因)的一条链(模板链/非信息链)为模板,在RNA聚合酶酶的催化作用下合成的.
(2)图2所示是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过程中的翻译步骤,该过程发生的场所为核糖体.②识别并携带的氨基酸是丙氨酸.
(3)生物体编码20种氨基酸的密码子有61种,据密码子表分析,密码子第3个碱基改变对氨基酸的影响较小,意义是一定程度上降低基因突变带来的危害.
遗传密码子表
第一字母第二字母第三字母
UCAG
U苯丙氨酸
苯丙氨酸
亮氨酸
亮氨酸
丝氨酸
丝氨酸
丝氨酸
丝氨酸
酪氨酸
酪氨酸
终止
终止
半胱酰胺
半胱酰胺
终止
色氨酸
U
C
A
G
C亮氨酸
亮氨酸
亮氨酸
亮氨酸
脯氨酸
脯氨酸
脯氨酸
脯氨酸
组氨酸
组氨酸
谷氨酰胺
谷氨酰胺
精氨酸
精氨酸
精氨酸
精氨酸
U
C
A
G
A异亮氨酸
异亮氨酸
异亮氨酸
甲硫氨酸(起始)
苏氨酸
苏氨酸
苏氨酸
苏氨酸
天冬酰胺
天冬酰胺
赖氨酸
赖氨酸
丝氨酸
丝氨酸
精氨酸
精氨酸
U
C
A
G
G缬氨酸
缬氨酸
缬氨酸
缬氨酸(起始)
丙氨酸
丙氨酸
丙氨酸
丙氨酸
天冬氨酸
天冬氨酸
谷氨酸
谷氨酸
甘氨酸
甘氨酸
甘氨酸
甘氨酸
U
C
A
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8.图为甲病(A-a)和乙病(B-b)的遗传系谱图,其中乙病为伴性遗传病,请回答

(1)甲病属于A,乙病属于D.
A.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B.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C.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D.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E.伴Y染色体遗传病
(2)Ⅱ-5为纯合体的概率是$\frac{1}{2}$,Ⅱ-6的基因型为aaXBY,Ⅲ-13的致病基因来自于8.
(3)假如Ⅲ-10和Ⅲ-13结婚,生育的孩子患甲病的概率是$\frac{2}{3}$,患乙病的概率是$\frac{1}{8}$.
(4)若Ⅱ7和Ⅱ8再生一个孩子,两病均患的几率是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8.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完成了著名的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有力地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该实验包括4个步骤:①噬菌体侵染细菌  ②35S和32P分别标记T2噬菌体  ③放射性检测  ④离心分离
(1)该实验步骤的正确顺序是C
A.①②④③B.④②①③C.②①④③D.②①③④
(2)该实验分别用32P和35S标记T2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在图1中标记元素所在部位依次是①④.

(3)若测定放射性同位素主要分布在图乙中离心管的上清液中,则获得该实验中的噬菌体的培养方法是C
A.用含35S的培养基直接培养噬菌体
B.用含32P培养基直接培养噬菌体
C.用含35S的培养基培养细菌,再用此细菌培养噬菌体
D.用含32P的培养基培养细菌,再用此细菌培养噬菌体
(4)图2中锥形瓶内的营养成分是用来培养大肠杆菌.若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5S标记的细菌,则适宜时间离心后试管中的放射性主要存在于沉淀物中;若用15N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则适宜时间离心后,试管中的放射性主要存在于上清液和沉淀物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5.下列有关实验是在黑暗中进行的,将胚芽鞘尖端切下后置于琼脂块X、Y上,并侧放12个小时(如图甲),12个小时后分别把琼脂块X、Y分别放在去尖的茎段和去尖的根段的左右两侧(如图丙和丁),之后,茎段和根段的生长方向分别记录为a和b,若将胚芽鞘尖端和琼脂块置于旋转器上重复实验(如图乙),分别记录茎段和根段的生长方向为c和d,正确的实验结果a、b、c、d应该是(  )
A.a向左、b向右、c向右、d向左B.a向左、b向右、c向左、d向右
C.a向右、b向左、c向上、d向上D.a向左、b向右、c向上、d向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为验证pH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实验如下:
(1)操作步骤:
①在1-5号试管中分别加入0.5%淀粉液2mL.
②加完淀粉液后,向各试管中加入相应的缓冲液(调节PH)3.00mL,使各试管中反应液的pH依次稳定在 5.00,6.20,6.80,7.40,8.00.
③分别向1-5号试管中加入0.5%唾液1mL,然后放入37℃恒温水浴中.
④反应过程中,每隔1分钟从第3号试管中取出一滴反应液,滴在比色板上,加1滴碘液显色.待呈橙黄色时,立即取出5支试管,加碘液显色并比色,记录结果.
(2)结果如表:(“+”表示蓝色程度)
处理12345
pH5.006.206.807.408.00
结果+++橙黄色+++
请回答:
(1)实验过程中选择37℃恒温的原因:①排除无关变量对结果的干扰;②37℃是唾液淀粉酶起催化作用的最适温度.
(2)3号试管加碘液后出现橙黄色,说明什么?此时淀粉被完全分解,加碘后呈现出碘液的颜色.
(3)如果反应速度过快,应当对唾液做怎样的调整?加大唾液的稀释倍数.
(4)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什么?①唾液淀粉酶的最适pH在6.2~7.4之间
②pH过大或过小都会影响唾液淀粉酶的活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学年安徽省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图是人体体温调节的曲线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当环境温度为25℃时,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B.当环境温度从25℃下降到10℃时,从时间t1到时间t2,散热量增加是由于人体体温与环境温度的温差加大造成的

C.时间t2以后,散热量减少,这是体温调节的结果

D.时间t3以后,产热量小于散热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