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2.柴油是重要的燃料油之一,也因泄漏与不当排放等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科研人员从遭受柴油污染的土壤样品中取土样5g,加入含100mL培养基M的锥形瓶中,在30℃条件下振荡培养5d,取出5mL培养液接种到相同的新鲜培养基,按此步骤,连续培养5次,分离获得醋酸钙不动杆菌DB(一种柴油降解菌).利用该菌,科研人员进一步探索其降解柴油的最佳条件,获得实验结果如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为获得醋酸钙不动杆菌DB,培养基M应以柴油为唯一碳源,还要考虑无机盐的种类和比例.
(2)在实验过程中,科研人员“30℃条件下振荡培养5d,取出5mL培养液接种到相同的新鲜培养基,按此步骤,连续培养5次的主要目的是使醋酸钙不动杆菌DB的数量增加(或“使柴油分解菌富集”).
(3)在分离醋酸钙不动杆菌DB操作时,在严格无菌条件下,采用平板划线法(填接种方法)在制备好的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上进行接种,接种完,对接种环进行灼烧灭菌处理.培养一阶段后,观察、挑取平板上形态、颜色、大小和隆起程度等一致的菌落进行重复培养,直到分离出单一菌株.
(4)据图分析,若某地区土壤发生柴油重度污染时,则可以(对被柴油重度污染的土壤进行稀释)使柴油浓度降低至4000mg•kg-1左右,并添加浓度为6mg•g-1的表面活性剂,以有利于提高对柴油的降解效果.

分析 分析图1:随着柴油添加量的增加,柴油的降解率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即在4000mg.kg-1左右柴油的降解率最高.
分析图2:随着表面活性剂的浓度的上升,柴油的降解率呈不断增加的趋势,图中表面活性剂的浓度为6mg.g-1左右时降解率最高.

解答 解:(1)分析题意可知,醋酸钙不动杆菌DB是一种柴油降解菌,因此为获得醋酸钙不动杆菌DB,培养基M应以柴油为唯一碳源,还要考虑无机盐的种类和比例.
(2)在实验过程中,科研人员“30℃条件下震荡培养5天,取出5mL培养液接种到相同的新鲜培养基,按此步骤,连续培养5次”的主要目的是使醋酸钙不动杆菌DB的数量增加(或使柴油分解菌富集).
(3)在分离醋酸钙不动杆菌DB操作时,在严格无菌条件下,采用平板划线法或稀释涂布平板法在制备好的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上进行接种,接种完,对接种环进行灼烧灭菌处理.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挑取平板上形态、颜色、大小和隆起度等一致的菌落进行重复培养,直到分离出单一菌株.
(4)根据柱形图结果可知,在柴油添加量为4000mg.kg-1左右柴油的降解率最高,表面活性剂的浓度为6mg.g-1时降解率最高,因此若某地区土壤发生柴油重度污染时,则可以将对被柴油重度污染的土壤进行稀释,使柴油浓度降低至4000mg.kg-1左右,并添加浓度为6mg.g-1的表面活性剂,以有利于提高对柴油的降解效果.
故答案为:
(1)柴油     种类
(2)使醋酸钙不动杆菌DB的数量增加(或“使柴油分解菌富集”)
(3)平板划线法   灼烧     菌落
(4)(对被柴油重度污染的土壤进行稀释)使柴油浓度降低至4 000 mg•kg-1左右         6 mg•g-1

点评 本题考查了微生物分离和纯化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掌握选择培养基在分离微生物的实验过程中的运用,识记纯化微生物的接种方法,能够根据柱形图中的信息提出有效的降解柴油污染的措施.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2.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发现:饲养的某种小白鼠群体中,一对正常尾的双亲鼠生了一只短尾雄鼠.这只短尾雄鼠是基因突变的直接结果,还是由它的双亲携带的隐性短尾基因造成的?该同学做了如下探究(只考虑常染色体遗传).
(1)提出假设:
假设1:双亲都是隐性短尾基因的携带者.
假设2:短尾雄鼠为显性突变,且短尾雄鼠为显性纯合子.
假设3:短尾雄鼠为显性突变,且短尾雄鼠为杂合子.
(2)实验过程:
让这只短尾雄鼠与双亲中的雌鼠作为亲本进行交配,观察并记录F1代尾的表现型.
①若F1代全为短尾鼠,则证明假设2成立.
②若F1代短尾鼠和正常尾鼠均有(短尾:长尾=1:1),则假设1和假设3均成立.
(3)为了进一步确定是假设1还是假设3,可以让F1代的正常尾鼠相互进行交配,观察并记录F2代尾的表现型及比例.若F2代短尾鼠与正常尾鼠的数量之比为1:3(或短尾鼠和正常尾鼠均有),则证明假设1成立,若F2代全为正常尾鼠(或只有正常尾鼠),则证明是假设3成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3.生物膜系统在细胞的生命活动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图1~3表示3种生物膜结构及其所发生的部分生理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表示的具体生理过程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
(2)图2中存在3种信号分子,但只有1种信号分子能与其受体蛋白结合,这说明受体蛋白具有特异性.
(3)图1~3中生物膜的功能不同,从生物膜的组成成分分析,其主要原因是组成膜的蛋白质不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0.下列与神经细胞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移动消耗ATP
B.ATP能在神经元线粒体的内膜上产生
C.突触后膜上受体蛋白的合成需要消耗ATP
D.神经细胞兴奋后恢复为静息状态消耗ATP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7.图1是当A接受一定强度刺激后引起F收缩过程的示意图,图2为图1中D结构的放大示意图.请回答:

(1)图2的结构名称是突触,其中结构②的名称是突触后膜.
(2)用针刺A时,引起F收缩的现象被称为反射(或非条件反射).针刺引起疼痛,产生痛觉的部位是大脑皮层(大脑皮层、小脑、脑干、下丘脑、脊髓).
(3)当兴奋在神经纤维B上传导时,兴奋部位的膜内外两侧的电位是外负内正,其方向具有双向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7.将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幼苗的正上方,并照以单侧光,如图所示,一段时间后,幼苗将(  )
A.不生长B.直立生长C.向左弯曲生长D.向右弯曲生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4.科学研究发现,雄激素不应症患者的Y染色体上决定睾丸发育的SRY基因正常,但位于X染色体上的控制雄性激素受体合成的“AR基因”发生了突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雄激素具有促进骨骼生长的作用
B.雄性激素不应症患者体内雄性激素含量很低
C.雄性激素受体的合成需经转录和翻译的过程
D.和正常的AR基因相比,发生突变的AR基因碱基排列顺序发生变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1.果蝇的野生型和突变型受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某研究小组利用一对野生型果蝇进行多次杂交实验,F1中野生型和突变型的比值总是接近3:1.现用F1中的一对突发型果蝇杂交,F2中出现了一只野生型雄果蝇.研究发现,该雄果蝇的出现是由于另一对染色体上的某对等位基因发生突变产生了抑制基因,使突变型性状恢复为野生型性状,这种突变称为假回复突变.回答下列问题:
(1)遗传学研究常用果蝇作为实验材料,原因是果蝇繁殖快、容易饲养、染色体数目少.
(2)F1中突变型个体的出现不可能由基因突变引起,理由是F1中野生型和突变型的比值总是接近3:1.
(3)在发生假回复突发前,果蝇野生型和突发性这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遵循的遗传规律是基因分离定律.
(4)要判断抑制基因的显一隐性,可用该雄果蝇与多只F1中的突变型雌果蝇杂交,若子代既有突变型也有野生型,则抑制基因是显性基因;若子代都是突变型个体,则抑制基因是隐性基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6.生物体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基因是指(  )
A.1条染色体B.1个DNA分子
C.DNA分子的一条链D.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