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某含15N标记的双链DNA分子含有400个碱基,腺嘌呤与胸腺嘧啶之和占全部碱基的30%;其中的一条链上腺嘌呤有20个,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该DNA分子中的碱基排列方式共有2004
B、该DNA分子中4种碱基的比例为A:T:G:C=1:2:3:4
C、该DNA分子连续复制2次,需要游离的鸟嘌呤脱氧核苷酸420个
D、该DNA分子在14N 的培养基连续复制2次,含15N标记的DNA分子占25%
考点: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DNA分子的复制
专题:
分析:双链DNA分子含有400个碱基,腺嘌呤与胸腺嘧啶之和占全部碱基的30%,即A+T=30%,则A=T=15%,C=G=35%,所以A和T的个数为400×15%=60,C和G的个数为400×35%=140,所以该DNA分子中4种碱基的比例为A:T:G:C=3:3:7:7.
解答: 解:A、该DNA分子含有400个碱基,即200个碱基对,其碱基排列方式少于4200种,故A错误;
B、由以上分析可知:A和T的个数为60,C和G的个数为140,所以该DNA分子中4种碱基的比例为A:T:G:C=3:3:7:7,故B错误;
C、该DNA分子连续复制2次,需要游离的鸟嘌呤脱氧核苷酸=(22-1)×140=420个,故C正确;
D、该DNA分子在14N 的培养基连续复制2次得到4个DNA分子,根据DNA半保留复制特点,其中有两个DNA分子有一条链含14N,另一条链含15N,其余两个DNA分子只含14N,所以含15N标记的DNA分子占50%,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DNA分子结构、DNA半保留复制、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应用,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用文字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和计算能力.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回答有关人体细胞结构与生理功能的问题
图1为人体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图2为人体细胞在进行某项生命活动前后几种生物膜膜面积的变化图,图3为人体某细胞内发生的部分代谢途径(横线上填文字,括号内填图1中序号).

(1)图1中“9”的生理作用是
 
,不能直接分解葡萄糖但能释放CO2的细胞器是
 
,图1中合成图3代谢途径①所需物质的场所是
 

(2)如果图1细胞能发生图3所示的代谢过程,则该细胞为人体的
 
,该细胞合成的甘油三脂主要以
 
的形式输送至血液.促进①②④过程进行的激素是
 

(3)若图1是一个暂不增殖细胞,人体免疫系统中属于这类细胞的有
 
(写2种).当该细胞恢复增殖能力进入细胞分裂M期时,在光学显微镜下将观察到细胞核的变化是
 
,此前核内发生的物质变化主要是
 

(4)用含有35S标记的氨基酸的培养基培养动物细胞,该细胞能合成并分泌一种含35S的蛋白质.通过观察发现合成的含35S的蛋白质在细胞的结构间移动过程中,会使几种生物膜面积发生变化,如图2所示.请写出图2中1、2、3依次代表的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生物体内化学反应几乎都是在酶的作用下进行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酶促反应中酶分子结构稳定不变
B、底物充足条件下酶促反应速度与酶浓度成正比
C、核酶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呈紫色
D、不同温度条件下酶促反应速度一定不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中所用的骨髓瘤细胞是一种基因缺陷型细胞,其合成核酸的途径能被氨基喋呤阻断.现将从预先注射了某种抗原的小鼠脾脏中获得的B淋巴细胞与上述骨髓瘤细胞混合,加入PEG促融后,再加入含氨基喋呤的培养液.若将这些混合物分装于细胞培养板的小孔中培养(如图所示),则小孔中的培养物不可能出现的结果是(  )
A、细胞分裂繁殖,产生抗体,专一性抗体检验呈阴性
B、细胞分裂繁殖,产生抗体,专一性抗体检验呈阳性
C、没有活细胞,产生抗体
D、没有活细胞,不产生抗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下列关于细胞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在细胞核内DNA能够传递和表达遗传信息
B、卵细胞、神经细胞虽没有细胞周期,但化学成分都不断更新
C、肺炎双球菌等原核细胞、酵母菌等真核细胞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D、细胞核、核糖体、线粒体和叶绿体中均能发生碱基互补配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反应式“ADP+Pi+能量
ATP”是在所有生活细胞中均发生的反应,下列与反应式中“能量”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向右反应需要的能量可以来自细胞内蛋白质水解为氨基酸的过程
B、向右反应需要的能量可以来自乳酸的氧化分解
C、向左反应产生的能量可以用于叶绿体中H2O的分解或CO2的固定
D、向左反应产生的能量可以用于氧气进入红细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美国耶鲁大学的生物学家正在从事将病毒引诱到人体“陷阱细胞”中,以防止病毒繁殖的实验研究.HIV通过T细胞表面的CD4识别T细胞 (如图甲),如果给AIDS患者注射大量用CD4分子修饰过的红细胞(如图乙),则该红细胞也会被HIV识别、入侵.但HIV在红细胞中无法完成复制增殖过程,最后随红细胞的死亡而被清除.下面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病毒作为抗原会引起人体免疫系统的攻击,引发人体发生免疫反应,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
B、人体红细胞之所以成为“陷阱细胞”,从细胞角度分析是因为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核糖体
C、制备灭活的病毒疫苗时,加热杀死病毒的过程中,体现病毒抗原特性的蛋白质会因空间结构发生改变而失活
D、HIV是一种RNA病毒,其变异的来源有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发生变异后现行研制的疫苗可能不起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某种有机磷农药能使突触间隙中的乙酰胆碱酯酶(分解乙酰胆碱)活性受抑制,某种蝎毒会抑制 Na+通道的打开.如图表示动作电位传导的示意图,其中a为突触前膜,b为突触后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轴突膜处于②状态时,Na+内流且不需要消耗ATP
B、处于③与④之间的轴突膜,Na+通道大量开放
C、若使用该种有机磷农药,则在a处不能释放乙酰胆碱
D、若使用该种蝎毒,则能引起b处去极化,形成一个小电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如图显示某种甲虫的两个种群基因库动态变化过程,种群中每只甲虫都有相应的基因型,下列有关该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种群1和2中的基因库之间有机会进行基因交流,不存在生殖隔离,属同一物种
B、种群1中A′基因的出现最可能的来源是基因突变,它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C、种群1新基因型A'A甲虫个体的出现将会使种群1基因库中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D、种群1和2中不同的自然选择决定了种群1和种群2甲虫的变异和进化方向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