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近年来,随着盗墓小说的流行,有人“自学成才”,加入盗墓行列,结果在一次盗墓行动中,脚掌被一枚长钉扎入,猛然抬脚,大叫“哎呀,我的天啊”。下图为某反射弧结构示意图,A、E、M、N为反射弧上位点,D为神经与肌细胞接头部位,是一种与B、C类似的突触。据图作答。
(1)与盗墓人大叫一声“哎呀,我的天啊”有关的是大脑皮层言语区中_____区。
(2)若对A施加一强刺激,则细胞膜外电位变化是____________;若刺激图1中M点,则A点____(能、不能)发生这种变化,这是由于图中_____(填字母)处只能单向传递兴奋导致。
(3)将B放大后为右图,该结构称为___________,右图中神经兴奋传递的方向是向_______(填左或右)。
(4)右图中④中信号的转换为___________,由(填序号)_______提供能量。
【答案】 S 由正变负 不能 BC 突触 左 电信号——化学信号 ②
【解析】本题考查稳态调节中的神经调节,解题关键是识记反射弧的组成,并能分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与神经元间传递的不同。
(1)大脑皮层的言语区涉及到人类的听、写、说等功能,其中S区与说话有关。
(2)对A施加刺激,A处由静息电位变为动作电位,即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
据图分析,A、M所在位点分别是反射弧的传入神经纤维和传出神经纤维,因为兴奋在突触B、C处只能单向传递,所以若刺激图1中M点,则A点不能发生电位变化。
(3)右图结构称为突触,兴奋只能从突触前膜通过神经递质传递到突触后膜,在该图中传递方向是向左。
(4)右图中④为突触前膜,其中的信号变化为由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由②线粒体提供能量。
[点睛]:与突触有关的易混点:1.单向传递: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其原因是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2.突触前膜分泌神经递质的方式为胞吐,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不需要载体,但消耗能量。 3.突触间隙内的液体属于组织液,突触后膜上受体的化学本质为糖蛋白,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的结合具有特异性。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生活中存在以下现象:(1)婴幼儿经常尿床,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现象会明显减少;(2)由于惊恐而出现无意识排尿。以上现象说明( )
A.婴幼儿在夜间产生的尿液较白天多
B.婴幼儿排尿反射的传入神经兴奋只到达脊髓
C.无意识排尿不属于神经反射活动
D.脊髓的生理活动依赖于大脑皮层的功能状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关于动、植物细胞结构和功能的比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动物细胞没有原生质层,因此不能发生渗透作用
B. 动物细胞有中心体,植物细胞没有中心体
C. 将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放在清水中,会破裂的是动物细胞
D. 动、植物细胞实现细胞间信息交流都必须依赖于细胞膜表面的受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人手指意外触到蜡烛火焰,引起屈肘反射。其反射弧示意图如下。
(1)图中神经元a产生的兴奋在传入神经纤维上以__________形式进行传导。当神经冲动传到神经末梢时,引起突触前膜内_________释放神经递质,该递质与神经元b细胞膜上______结合,使神经元b兴奋。神经元b的兴奋进一步引起神经元c兴奋,最终导致屈肌收缩。
(2)图中M点兴奋时,此处神经纤维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_________。若N点受刺激产生兴奋,则在神经元b上_________ (填“有”或“无”)膜电位的变化,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3)手指意外触到火焰引起局部皮肤红肿,是因为皮肤毛细血管舒张和通透性增加,血浆中的蛋白质和液体渗出引起_________。若手指伤口感染,可引起体液中吞噬细胞和杀菌物质抵御病菌侵害,此过程属于_________免疫。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面为动物机体的细胞凋亡及清除示意图,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 ①过程表明细胞识别的特异性,生物膜之间可以通过直接接触方式进行信息传递
B. 细胞凋亡过程中有新蛋白质合成,体现了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C. ②过程中凋亡细胞被吞噬,表明细胞凋亡是细胞的被动死亡过程
D. 凋亡细胞内的基因表达下降、酶活性减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普通小麦是六倍体,有42条染色体,科学家们用其花药离体培养出的小麦幼苗是( )
A.三倍体、21条染色体
B.单倍体、21条染色体
C.三倍体、三个染色体组
D.单倍体、一个染色体组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