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20.回答下列关于遗传和变异的问题:
(1)高等动物在产生精子或卵细胞的过程中,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会发生自由组合,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可能会发生交叉互换,这两种情况都可能导致基因重组,从而产生基因组成不同的配子.
(2)某植物的染色体数目为2N,其产生的花粉经培养可得到单倍体植株.单倍体是指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
(3)假设某果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相等,且对于A和a这对等位基因来说只有Aa-种基因型.若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则该果蝇种群中A基因频率:a基因频率为1:1.理论上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第一代中AA、Aa和aa的数量比为1:2:1,A基因频率为0.5.若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的实验结果是第一代中只有Aa和aa两种基因型,且比例为2:1,则对该结果最合理的解释是A基因纯合致死.根据这一解释,第一代再随机交配,第二代中Aa和aa基因型个体数量的比例应为1:1.

分析 1、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包括两种类型,①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②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此外,某些细菌(如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在人为作用(基因工程)下也能产生基因重组.
2、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1)在种群中一对等位基因的频率之和等于1,基因型频率之和也等于1;
(2)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该等位基因纯合子的频率+$\frac{1}{2}$杂合子的频率.

解答 解:(1)基因重组包括两种类型:①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②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
(2)单倍体是指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
(3)该果蝇种群中只有Aa一种基因型,因此该种群中A基因频率:a基因频率为1:1.理论上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第一代中AA、Aa和aa的数量比为1:2:1,A基因频率为0.5.若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的实验结果是第一代中只有Aa和aa两种基因型,且比例为2:1,则A基因纯合致死.第一代再随机交配,由于A的频率为$\frac{1}{3}$,a的频率为$\frac{2}{3}$,根据遗传平衡定律,第二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frac{1}{3}×\frac{2}{3}×2=\frac{4}{9}$,aa的基因型频率为$\frac{2}{3}×\frac{2}{3}=\frac{4}{9}$,因此第二代中Aa和aa基因型个体数量的比例应为1:1.
故答案为:
(1)自由组合     交叉互换
(2)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
(3)1:1     1:2:1    0.5     A基因纯合致死      1:1

点评 本题考查基因重组、单倍体、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频率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重组的概念及类型;识记单倍体的概念;掌握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以及基因频率的相关计算,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3.下列有关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竞争性抑制剂使酶失活
B.有些酶不是由氨基酸构成的
C.酶的专一性由其特定的分子结构决定
D.离开活细胞的酶可以有催化能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2.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红眼(R)对白眼(r)为显性.研究发现,眼色基因会因染色体片段缺失而丢失(记为X0);若果蝇两条性染色体上都无眼色基因则其无法存活.在一次用纯合红眼雌果蝇(XRXR)与白眼雄果蝇(XrY)的杂交实验中,子代出现了一只白眼雌果蝇.欲用一次杂交实验判断子代白眼雌果蝇出现的原因,观察后代果蝇的表现型情况.
①若子代果蝇雌性全红眼,雄性中红眼:白眼=1:1,则是环境条件改变导致的不可遗传的变异.
②若子代果蝇雌性全红眼,雄性全白眼且雌:雄=1:1,则是基因突变导致的.
③若子代果蝇雌性全红眼,雄性全白眼且雌:雄=2:1,则是染色体片段缺失导致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8.制作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时,会发现制成的DNA分子的平面结构很像一架“梯子”,那么组成这架“梯子”的“扶手”、“扶手”之间的“阶梯'、连接阶梯的化学键依次是(  )
①磷酸和脱氧核糖
②氢键
③碱基对.
A.①②③B.①③②C.③①②D.③②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5.某海岛上经常有暴风雨,人们发现生活在该岛上的某种昆虫有两种类型:一种翅特别发达,另一种则退化.由此说明(  )
A.自然选择是定向的,生物的变异也是定向的
B.自然选择是定向的,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
C.自然选择是不定向的,生物的变异是定向的
D.自然选择和生物的变异都是不定向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5.如图所示是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原因的图解,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②表示的过程是翻译;①②分别在细胞内的细胞核、细胞质(或核糖体)中进行.
(2)指出⑤⑥处分别代表的碱基序列:
⑤CAU,⑥GUA.
(3)从图解可知,由于DNA分子中的一个碱基对T∥A 变成了A∥T,最终导致合成的血红蛋白异常,这种改变称作基因宊变.
(4)由于血红蛋白分子的改变,导致红细胞容易破裂,造成溶血性贫血,甚至引起死亡,这说明基因突变一般是多害少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2.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其发生于如图中哪个过程(  )
A.①②B.C.D.②和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9.在探索遗传物质本质的历程中,经过了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其中赫尔希和蔡斯完成了著名的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有力地证明了遗传物质的本质,该实验包括4个步骤:
①噬菌体侵染细菌  ②35S和32P分别标记T2噬菌体 ③放射性检测④离心分离

(1)该实验步骤的正确顺序是②①④③.
(2)该实验分别用32P和35S标记T2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在图甲中标记元素所在部位依次是①、④(填序号).
(3)该实验要获得DNA被标记的噬菌体,其培养方法是用含32P的培养基培养细菌,再用此细菌培养噬菌体,理由是噬菌体寄生于细菌体内.
(4)本实验中分别用35S和32P标记的噬菌体感染细菌(如图乙),离心后前者的放射性主要分布在上清液中,后者放射性主要分布在沉淀物中,这一现象说明了噬菌体侵染细菌时,DNA进入到细菌的细胞中,而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进一步观察实验发现,细菌裂解释放出的噬菌体,可以检测到32P标记的DNA,但却不能检测到35S标记的蛋白质,这一结果又说明了亲子代中保持连续性的物质是DNA(或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6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生物(新课标1卷精编版) 题型:综合题

病毒甲通过呼吸道感染动物乙后,可引起乙的B淋巴细胞破裂,T淋巴细胞功能丧失,导致其患肿瘤病,病患动物更易被其他病原体感染,给新生的乙个体接种甲疫苗可预防该肿瘤病。回答下列问题:

(1)感染病毒甲后,患病的乙更易被其他病原体感染的原因是

(2)新生的乙个体接种甲疫苗后,甲疫苗作为 可诱导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成 和记忆细胞,记忆细胞在机体被病毒甲感染时能够 ,从而起到预防该肿瘤病的作用。

(3)免疫细胞行使免疫功能时,会涉及胞吞和胞吐这两种物质跨膜运输方式,这两种方式的共同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