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1.某研究性学习小组通过资料查找发现:在15~35℃范围内,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较快.为了探究酵母菌种群增长的最适温度是多少,他们设置了5组实验,每隔24h取样检测一次,连续观察7天.下表是他们进行相关探究实验所得到的结果:
(单位:×106个/mL)
温度
(℃)
第1次第2次第3次第4次第5次第6次第7次第8次
0h24h48h72h96h120h144h168h
151.23.03.84.64.03.22.82.5
201.25.05.34.22.11.20.80.6
251.25.25.64.62.91.00.60.2
301.24.95.54.82.21.30.70.5
351.21.51.82.02.21.30.80.6
请据表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过程中,每隔24小时取一定量的酵母菌培养液,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进行细胞计数,对酵母菌进行计数可以采用抽象检测的方法,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要震荡摇匀.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遵循记上不记下记左不计右的计数原则.
某同学在使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时做法如下:
①取1mL培养液 (其中加入了几滴台盼蓝染液).
②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稀释后的培养液滴于其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水纸)吸去,制作好临时装片.
③显微镜下观察计数:在观察计数时不记被(被、不被)染成蓝色的酵母菌.
(2)如所使用的某血球计数板规格为1mm×1mm,计数室以双线等分成25个中方格,每1个中方格中有16个小方格,盖玻片下的培养液厚度为0.1mm,计数的5个中方格内的酵母菌总数为80个,则1毫升培养液中酵母菌约有4×106个.
(3)据表分析,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最适温度约是25℃.

分析 1、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实验流程为:(1)酵母菌培养(液体培养基,无菌条件)→(2)振荡培养基(酵母菌均匀分布于培养基中),滴加培养液时,应先加盖玻片,再在盖玻片的边缘滴加培养液→(3)观察并计数→重复(2)、(3)步骤(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绘图分析.
2、分析表格的数据:①无论在哪个时间段内,都是25摄氏度的酵母菌的数量最多,所以25摄氏度为酵母菌的最适温度.

解答 解:(1)利用血球计数板估算酵母菌种群密度的方法是抽样检测法.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要震荡摇匀.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遵循记上不记下记左不计右的计数原则.
使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时做法如下:
①振荡摇匀试管,取1mL培养液 (其中加入了几滴台盼蓝染液).
②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稀释后的培养液滴于其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水纸)吸去,制作好临时装片.
③显微镜下观察计数:在观察计数时只记不被染成蓝色的酵母菌,由于台盼蓝染液不是酵母菌需要的物质,所以被染成蓝色的酵母菌已经死亡,只计算没有被染成蓝色的酵母菌,属于活菌.
(2)由于计数的5个中方格内的酵母菌总数为80个,则每个中方格的数量是16个,则25个中方格的数量是25×16=400个,这是0.1毫升的数目,则1毫升培养液中酵母菌约有=400×104=4×106
(3)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酵母菌种群增长的最适温度”,则自变量是温度.根据表格数据可知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最适温度约是25℃.
故答案为:
(1)抽象检测     震荡摇匀     记上不记下记左不计右      盖玻片     被
(2)4×106
(3)25

点评 本题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以及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要求学生理解温度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学年山西孝义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制备细胞膜时,通常选取的细胞和处理的方法分别是

A.人的红细胞,将其放入生理盐水中

B.人的白细胞,将其放入清水中

C.人的红细胞,将其放入清水中

D.人的白细胞,将其放入生理盐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学年湖北省推荐高二下学期摸底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某XY型的雌雄异株植物,其叶型有阔叶和窄叶两种类型,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用纯种品系进行的杂交实验如下:

实验1:阔叶♀×窄叶♂→子代雌株全为阔叶,雄株全为阔叶

实验2:窄叶♀×阔叶♂→子代雌株全为阔叶,雄株全为窄叶

根据以上实验,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实验1、2子代中的雌性植株基因型相同

B.实验2结果说明控制叶型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

C.仅根据实验2无法判断两种叶型的显隐性关系

D.实验1子代雌雄杂交的后代不出现雌性窄叶植株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9.当往一瓶混有酵母菌的葡萄糖培养液中通入不同浓度的O2时,其产生的酒精和CO2的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
A.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增长曲线是“J”型曲线
B.酵母菌的呼吸方式与基因没有关系
C.O2浓度为b时,酵母菌有氧呼吸产生的CO2的量为12.5mol
D.随着培养液中O2浓度的变化,酵母菌的呼吸方式也可能发生改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6.下列基因型的个体中,属于纯合子的是(  )
A.BBB.AaC.AaBbD.XBXb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6.下面a图表示番茄叶肉细胞内两个重要生理过程中C、H、O的变化;b图表示一个种植有番茄植株的密闭容器内氧气含量的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

(1)a图中甲、乙生理过程所发生的场所分别为叶绿体、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2)a图甲过程中,B在叶绿体基质内被消耗(答具体部位);乙过程中,A的利用发生在该过程的第三阶段.
(3)b图中番茄植株的光补偿点是B、C.
(4)b图中,如在10h时给番茄突然停止光照,则叶片中C3化合物的量会增加.
(5)若b图是CO2为最适浓度时的番茄生长情况,现将密闭容器中CO2降到一半,其它条件不变,则图中B点应该右移.(选“左”或“右”)
(6)一昼夜后,该番茄植株是积累了还是消耗了有机物?消耗了,理由是密闭装置中的氧气含量比实验前低,说明番茄植株细胞呼吸消耗的有机物总量多于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总量,因此没有积累有机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3.利用转基因植物作为生物反应器生产药用蛋白的研究逐渐受到各国的重视.图为我国科研人员利用转基因植物反应器生成丙肝病毒(HCV)抗原蛋白的流程.请据图回答:
(1)图中b表示构建基因表达的载体过程.
(2)d过程所常用的导入受体细胞的方法是农杆菌转化法,检测抗原基因是否整合到染色体上可用的方法是DNA分子杂交.
(3)f过程利用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该过程得以实现的根本原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其中,愈伤组织经再分化形成完整植株,此过程除营养物质外还必须向培养基中添加植物生长调节剂.
(4)为了检测HCV抗原蛋白基因在植物体内是否已经表达,常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检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0.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在猕猴桃的培育上具有广泛的应用,中华猕候桃具介较高的经济价值,而软枣猕猴桃具有很强的抗寒性,将两者的体细胞杂交就能获得营养丰富、风味佳、品质好且适合在低温条件下栽种的新品种.如图为具体的培养过程.请回答:

(1)植物体细胞杂交过程中常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处理植物细胞,以获得原生质体.在动物细胞培养技术中,使细胞分离开来的是胰蛋白酶;原生质体融合常用的促融剂代号是PEG,动物细胞融合除了采用植物细胞原生质体融合常用的诱导剂外,还可以采用灭活病毒.
(2)由b培育成d过程所每用的技术是植物组织培养,若要同时获得大量的突变体植株则应用射线处理c(填字母)阶段的细胞.与①过程有关的单层膜细胞器是高尔基体,②③过程依次称为脱分化、再分化.
(3)中华猕猴桃的染色体数为2N=58,软枣猕猴桃的染色体数为2N=116,则融合(只有两两融合的细胞才能存活)形成的杂种植株含有174条染色体,杂种细胞在有丝分裂后期含有8个染色体组.该项研究克服了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为作物育种提供了新的思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1.如图是对某农田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害虫种群先后施用两种杀虫剂后,害虫种群密度的变化图象,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从A点到B点,C点到D点表明,在施用杀虫剂的初期,害虫种群密度都急剧下降,但仍有极少数个体表现出抗药性而得以生存.害虫种群中这种抗药性变异的出现,现代遗传学认为,这是由于基因突变的结果.
(2)从B点到C点,D点到E点表明害虫抗药性逐渐增强,这种抗药性增强是针对种群(个体、种群)而言的,这种抗药性的变化实质上是基因库中基因频率变化的结果.
(3)在C点害虫对杀虫剂Ⅰ具有较强的抗药性,但对于杀虫剂Ⅱ则没有抗药性.这说明变异的有利或有害是由环境条件决定的.
(4)请根据所学过的生物学知识,在不造成对环境污染的前提下,拟出一种有效控制害虫的方法利用害虫的天敌防治害虫;将抗虫基因导入植株;用黑光灯诱杀害虫.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