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 装置中红色液滴的移动现象 | 结论 | |
装置Ⅱ | 装置Ⅲ | ||
1 | ①左移 | ②不移动 | 只进行有氧呼吸 |
2 | ③不移动 | ④右移 | 只进行无氧呼吸 |
3 | ⑤左移 | ⑥右移 | 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 |
分析 1、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的装置如下:
2、在探究酵母菌的细胞呼吸类型时,可以根据液滴是否移动及移动方向来判断细胞呼吸的类型.在设计对照实验时,可以将10%的NaOH溶液换成蒸馏水,其他设计同装置.
解答 解:Ⅰ.(1)据分析可知,有氧呼吸需要的装置是C→A→B(或C→B→A→B),则无氧呼吸的装置是D→B.
(2)氢氧化钠的作用是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排除对实验结果的干扰.澄清石灰水用于检测二氧化碳的存在.
Ⅱ.(1)想得到实验结论还必须同时设置对照实验,遵循实验单一变量原则,对照实验装置Ⅲ除用等量清水代替NaOH溶液外,其他设计与装置Ⅱ相同.
(2)①若只进行有氧呼吸,吸收的氧气量与释放的二氧化碳量相同,且水不会影响气体的体积,因此Ⅲ中液滴不移动;②若只进行无氧呼吸,不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但释放的二氧化碳被NaOH吸收,即气体总量不变,因此Ⅱ中液滴不移动;③若只进行无氧呼吸,不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且水不影响气体的体积,即气体总量增加,因此Ⅲ中液滴右移;④若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有氧呼吸吸收的氧气量与释放的二氧化碳量相同,无氧呼吸不吸收氧气但释放二氧化碳,水对气体总量没有影响,因此Ⅲ中液滴右移.
(3)若酵母菌消耗的O2为3mol/L,而释放的CO2为6mol/L,根据有氧呼吸1葡萄糖~6氧气~6二氧化碳,有氧呼吸消耗葡萄糖为0.5mol/L,释放的CO2为3mol/L;无氧呼吸释放的CO2为6-3=3mol/L,根据无氧呼吸1葡萄糖~2二氧化碳,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为3÷2=1.5mol/L,则酵母菌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量是有氧呼吸的3倍.
故答案为:
Ⅰ.(1)C→A→B(或C→B→A→B) D→B
(2)吸收空气中CO2,排除其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检测CO2的存在
Ⅱ.(1)装置Ⅲ除用等量清水代替NaOH溶液外,其他设计与装置Ⅱ相同
(2)②不移动 ③不移动 ④右移 ⑥右移
(3)3
点评 本题考查细胞呼吸的相关实验设计,意在考查学生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的能力.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6届山东省德州市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关于肺炎双球菌的描述,正确的是
A.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B.基因的表达离不开核糖体
C.嘌呤碱基和嘧啶碱基数目相等 D.遗传信息不能从DNA流向DN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安徽合肥市高一下期中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现有矮秆抗锈病小麦若干(其中纯种ddTT占1/3)。让其自交,则子代中符合生产要求的小麦种子占子代总数的比例是( )。
A.1/4 B.1/3 C.1/2 D.7/1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前期由中心体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 | |
B. | 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细胞板上 | |
C. | 高尔基体在末期起着重要作用 | |
D. | 末期出现赤道板,形成细胞壁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该红细胞细胞内液与90 mmol•L-1NaCl溶液浓度相当 | |
B. | 250 mmol•L-1NaCl溶液不影响该细胞代谢 | |
C. | 外翻性小泡膜外侧可能不含有信号分子的受体 | |
D. | 细胞裂解及小泡的形成可体现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调查上述两种遗传病的发病率及遗传方式时,最好选择在患者家系中调查 | |
B. | 甲、乙遗传病的遗传方式依次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 |
C. | Ⅲ-3的甲种遗传病的致病基因来源于I-1和I-2,乙种遗传病的致病基因来源于Ⅰ-4 | |
D. | Ⅲ-2的基因型及概率为AAXBY、$\frac{1}{3}$或AaXBY、$\frac{2}{3}$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b、c、d和e处 | B. | a、b和c处 | C. | a和b处 | D. | a、b、c、d和e处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