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如图a、b、c为刺激位点(b点离1、2两个电极的距离相等),给予适宜刺激后,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刺激b点,指针不偏转,可证明兴奋传导是双向的
B、刺激c点指针向左偏转时,1处于极化状态
C、刺激a,可证明兴奋的传递是单向的
D、刺激d点,能证明兴奋的传导是双向的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专题:
分析:在同一个神经元上,兴奋在神经纤维上进行传导,具有双向性.在神经元之间,兴奋通过突触结构传递,兴奋传递具有单向性,因为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内,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即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是: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上个神经元的轴突→下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刺激c点,2处电位变为负电位,1处依然为正电位,1、2处存在电位差,电表指针向右偏转时;当兴奋传出2处,2处电位变为正电位,1处依然为正电位,1、2两处不存在电位差,电表指针不偏转;当兴奋传至1处时,1处电位变为负电位,2处依然为正电位,1、2处存在电位差,电表指针向左偏转时.
解答: 解:A、b点离1、2两个电极的距离相等,刺激b点时,兴奋向两侧同时传递,同时传到电表两极,都处于负电位,因此电表指针不偏转,A正确;
B、刺激c点,2处电位变为负电位,1处依然为正电位,1、2处存在电位差,电表指针向右偏转时;当兴奋传出2处,2处电位变为正电位,1处依然为正电位,1、2两处不存在电位差,电表指针不偏转;当兴奋传至1处时,1处电位变为负电位,2处依然为正电位,1、2处存在电位差,电表指针向左偏转时,B错误;
C、刺激a,兴奋只能由a传递d,不能可证明兴奋的传递是单向的,C错误;
D、刺激d点,兴奋不能通过突触结构传递到a点,不能证明兴奋的传导是双向,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的能力和从题目所给的图形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根据每个细胞中核DNA相对含量的不同,将某高等哺乳动物睾丸中连续增殖的精原细胞归为A.B.C三组,每组细胞数目如图1所示;将睾丸中参与配子形成过程的细胞归为D,E,F三组,每组细胞数目如图2所示;根据细胞中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在细胞周期中的变化绘制曲线,如图3所示.  
(1)图1中的B组细胞位于图3中的
 
段,细胞在分子水平上将发生
 

(2)图l中C组的细胞
 
(填都或不都或都不)位于图3的乙~丙段,等位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都发生在图3
 
段的某一时期
(3)图2中,E组细胞可以表示
 
(填细胞名称)
(4)若用DNA合成抑制剂处理图1的细胞群,则
 
 (填A或B或C)细胞增多,若用秋水仙素处理图1的细胞群,则
 
 (填A或B或C)细胞增多
(5)该动物一精原细胞基因型为AaBb,如图4为该生物产生的一个精细胞,不考虑基因突变、交叉互换.请写出减Ⅰ后期两极的基因组成
 

(6)可用于对染色体进行染色的试剂是
 
(多选)
A.改良的苯酚品红    B.秋水仙素      C.龙胆紫    D.醋酸洋红       E.甲基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与草原生态系统相关的问题:
(1)用样方法调查某种双子叶植物种群密度时,为避免调查者主观因素的影响,要做到
 

(2)草原上,鼠的种群密度调查采用
 
法,对鼠的种群密度起决定因素的是
 

(3)图1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鼠种群的λ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2表示此生态系统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①图1曲线所示种群数量在前
 
年的变化成“J”型增长,在1~20年中种群数量最多的是第
 
年,在
 
年期间,年龄组成为衰退型.
②图2中甲乙两种群数量增长呈
 
型曲线,乙种群密度最大的时间点为
 

③图2中在t2一t3时间内,甲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下列关于实验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在观察线粒体分布实验中,使用健那绿染色,细胞能维持一段时间的活性
B、“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用无水酒精提取滤液中的色素
C、观察DNA和RNA在细胞内分布的实验,将甲基绿和吡罗红混合后进行染色
D、用于鉴定蛋白质的双缩脲试剂A和B液要混合均匀后,再加入含样品的试管中,且要现配现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如图为细胞内基因表达的过程,叙述正确的是(  )
A、③为tRNA,其功能是运输④氨基酸,识别⑤mRNA上的反密码子
B、①为RNA聚合酶,它以②脱氧核糖核苷酸为原料合成RNA,在识别终止子后终止转录
C、mRNA、tRNA、rRNA都是通过甲过程由DNA转录而来
D、乙过程中核糖体沿⑤mRNA的移动方向为自右至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在生长素的发现史上,1913年丹麦植物学家波森.詹森进行了如图的实验,以检验达尔文的化学物质假说.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达尔文的假说是,可能有某种化学物质从苗尖端传递到了下面
B、选择明胶和云母的原因是,化学物质能够透过明胶却不能透过云母
C、当时的实验结论是,的确有某种化学物质从苗尖端向下传递
D、若把单侧光改为黑暗进行实验,实验结果就不能支持达尔文的假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如图为真核细胞DNA复制过程的模式图,据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解旋酶能使双链DNA解开,但需要消耗ATP
B、DNA分子复制的方式是半保留复制
C、DNA分子的复制需要引物,且两条的子链的合成方向是相反的
D、因为DNA分子在复制时需严格遵循碱基互补原则,所以新合成的两条子链的碱基序列是完全一致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人们通过对青霉素、链霉素、四环素、氯霉素等抗生素研究发现,抗生素能够杀死细菌等病原体而对人体无害,其原因是抗生素能够有效地阻断细菌细胞内的蛋白质合成,而不影响人体内蛋白质的合成.人们对此现象提出了许多假设,其中最不合理的是(  )
A、抗生素能阻断细菌DNA的转录过程,而不影响人体DNA的转录过程
B、抗生素能阻断细菌转运RNA的功能,而不影响人体转运RNA的功能
C、抗生素能阻断细菌内核糖体的功能,而不影响人体内核糖体的功能
D、抗生素能阻断细菌线粒体的功能,而不影响人体线粒体的功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植物在干旱等不良环境下细胞会出现PR-5蛋白,研究人员从干旱胁迫与恢复水供应(复水)后的番茄植株的根、茎、叶细胞中提取的总RNA,测定细胞中PR-5蛋白基因的转录情况如下表.下列正确的说法是(  )
萎蔫 复水2h 复水4h 复水8h 复水24h 对照
- +++ +++ +++ +++ ++
- + + + + -
- - - + - -
注:“+”表示检出;“-”表示未检出,“+”越多表示相对含量越多.
A、干旱导致萎蔫的植株PR-5基因被破坏
B、对照组说明在叶分化过程中PR-5基因丢失
C、复水后根比茎叶产生了更多的PR-5基因
D、干旱后复水促进了PR-5基因的表达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