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有关染色体变异的表述,正确的是
A.海拔高的地方,多倍体植物比例较高,这既说明此类环境易产生多倍体,也表明多倍体适应不良环境的能力强 |
B.多倍体植物与二倍体植物相比是新物种,这是因为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达到生殖隔离而形成的 |
C.多倍体植株一般表现为茎秆粗壮,叶片、果实和种子都较大,结实率高,所以四倍体水稻能够取得高产 |
D.利用单倍体植株培育新品种,可以明显缩短育种年限。因此,目前农业上大多数作物品种都是通过这个方法培育出来的 |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单选题
在下列涉及到的课本经典实验中,有关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选项 | 实验目的 | 实验组 | 对照组 |
A | 证明植物绿色叶片在光下产生了淀粉(萨克斯实验) | 叶片遮光组 | 叶片曝光组 |
B | 证明镁是必需的矿质元素 | 完全培养液处理组 | 除去镁的完全培养液处理组 |
C | 证明胚芽鞘尖端可以产生某种物质促进胚芽鞘的生长(温特实验) | 接触胚芽鞘尖端的对象组 | 没有接触胚芽鞘尖端的对象组 |
D | 证明肺炎双球菌转化因子的存在(格里菲斯实验) | 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与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混合后注入小鼠体内的对象组 | 用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注入小鼠体内的对象组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单选题
某研究小组获得了水稻的叶黄素缺失突变体。对其叶片进行了红光照射,光谱吸收测定和色素层析条带分析(从上至下),与正常叶片相比,实验结果是( )
A.光吸收差异显著,色素带缺第2条 |
B.光吸收差异不显著,色素带缺第2条 |
C.光吸收差异显著,色素带缺第3条 |
D.光吸收差异不显著,色素带缺第3条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单选题
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的基础,与绿色植物的生长密切相关。下图表示甲、乙两个不同生态系统中,积累在植物和土壤中的有机物比例。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高等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是叶绿体 |
B.甲、乙中,甲可能表示热带雨林,因为热带雨林温度高,分解者活动比较弱,积累土壤中的有机物比例高 |
C.农药施用不当,会引起土壤污染,不易分解的农药,可通过食物链发生生物富集作用,并且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内往往积累越多 |
D.土壤缺水可导致植物叶片部分气孔关闭,使光合作用受到影响,中间产物C3的含量也将会降低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单选题
下列有关生物变异原理的叙述,正确的是
A.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 |
B.对青霉菌进行X射线照射后,培育成高产菌株属于基因突变 |
C.将转基因的四倍体与二倍体杂交,产生的三倍体属于染色体变异 |
D.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下一个既白化又色盲的儿子属于基因重组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单选题
下图为碳循环示意图,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中的三种成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碳循环是指二氧化碳在甲与丙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 |
B.乙在该生态系统中均处于第二营养级 |
C.甲、乙、丙共同组成了生态系统 |
D.生物X可能不具有成形的细胞核,生物Y可能含有线粒体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单选题
将一株绿色植物置于密闭锥形瓶中,如甲图所示。在连续60分钟监测的过程中,植物一段时间以固定的光照强度持续照光,其余时间则处于完全黑暗中,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测得瓶内CO2浓度变化结果如乙图所示。据此分析可知
A.最初10 min内,瓶内CO2浓度逐渐下降,说明植物的光合作用逐渐增强 |
B.第20~30 min内,瓶内植物光合作用逐渐减弱,呼吸作用逐渐增强 |
C.第40~60 min内,瓶内植物的光合作用速率与呼吸作用速率大致相等 |
D.瓶内植物在照光时段内实际的光合作用速率平均为90 ppmCO2/min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单选题
孟德尔将纯种黄色圆粒豌豆与纯种绿色皱粒豌豆杂交,并将F1黄色圆粒自交得到F2。为了查明F2基因型及比例,他将F2中的黄色圆粒豌豆自交,预计后代中不发生性状分离的黄色圆粒个体占F2的黄色圆粒的比例为
A.1/9 | B.1/16 | C.4/16 | D.9/16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单选题
取四个表面积相同细胞器,将其中磷脂成分全部提取出来,并将其在空气-水面上铺成单分子层(如下图所示),测得水面上磷脂单分子层的表面积最大的是
A.线粒体 | B.高尔基体 | C.细胞核 | D.液泡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