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12.在研究生物的遗传物质的过程中,人们做了很多实验包括著名的“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请分析以下实验并回答问题:
(1)科学家格里菲斯利用两种类型的肺炎双球进行转化实验.各组肺炎双球菌先进行图示处理,再培养一段时间后注射到不同小鼠体内.①存在有荚膜的肺炎双球菌的是ABCF组,能导致小鼠死亡的是BCF组.
②通过E、F对照,能说明转化因子是DNA而不是蛋白质.
③F组可以分离出S和R两种肺炎双球菌,F组产生的S型肺炎双球菌可能是基因重组的结果.
(2)科学家赫尔希和蔡斯通过放射性同位素追踪在浸染过程中噬菌体DNA和蛋白质外壳的位置变化.浸染一段时间后,用搅拌器搅拌,然后离心得到悬浮物和沉淀物,检测悬浮物种的放射性,得到如图所示的实验结果.
①通过用含32P和35S的培养基分别培养大肠杆菌,再用噬菌体分别侵染被32P和35S标记的大肠杆菌的方法分别获得被${\;}_{\;}^{32}$P和${\;}_{\;}^{35}$S标记的噬菌体,用标记的噬菌体浸染细菌,从而追踪在侵染过程中DNA和蛋白质的位置变化.
②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所以搅拌时间少于1分钟时,上清液中的放射性较低.图中“被浸染细菌”的存活率曲线基本保持在100%,本组数据的意义是作为对照组,以证明细菌没有裂解,否则细胞外32P放射性会增高.
③本实验证明病毒传递和复制遗传特性中DNA起着作用.

分析 分析图1:A中是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失去感染能力,不能使小鼠死亡;B中是S型细菌,能使小鼠死亡;C中是S型菌+R型细菌的DNA,能使小鼠死亡;D中是R型细菌,不能使小鼠死亡;E中是R型细菌+S型细菌的蛋白质,不能将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不能使小鼠死亡;F中是R型细菌+S型细菌的DNA,能将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能使小鼠死亡.
分析图2:细菌的感染率为100%;上清液35S先增大后保持在80%,说明有20%的噬菌体没有与细菌脱离,仍然附着在细菌外面,离心后随细菌一起沉淀了;上清液中32P先增大后保持在30%左右,说明有30%的噬菌体没有侵染细菌,离心后位于上清液.

解答 解:(1)①由分析可知,存在有加膜的肺炎双球菌的是ABCF组,能导致小鼠死亡的是BCF组.
②通过E、F对照,能说明转化因子是DNA而不是蛋白质.
③F组可以分离出S和R两种肺炎双球菌,F组产生的S型肺炎双球菌可能是基因重组的结果.
(2)①赫尔希和蔡斯在实验时,由于噬菌体不能直接生活在培养基中,因此用含32P和35S的培养基分别培养大肠杆菌,再用噬菌体分别侵染被32P和35S标记的大肠杆菌的方法分别获得被32P和35S标记的噬菌体.其中32P表示噬菌体的DNA,35S标记的噬菌体的蛋白质,从而追踪在侵染过程中DNA和蛋白质的位置变化.
②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所以搅拌时间过短时,含有放射性的蛋白质外壳就会留在细菌表面留在沉淀物中,从而使得上清液中的放射性较低.由于32P表示噬菌体的DNA,35S标记的噬菌体的蛋白质,实验结果表明当搅拌时间足够长以后,上清液中的35S和32P分别占初始标记噬菌体放射性的80%和30%,证明 DNA进入细菌,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图中“被浸染细菌”的存活率曲线基本保持在100%,本组数据的意义是作为对照组,以证明细菌没有裂解,没有子代噬菌体释放出来,否则细胞外32P放射性会增高.
③由于DNA进入细菌中并且产生子代噬菌体,因此本实验证明病毒传递和复制遗传特性中DNA起着作用.
故答案为:
(1)①ABCF      BCF    ②DNA    蛋白质   ③基因重组
(2)①用含32P和35S的培养基分别培养大肠杆菌,再用噬菌体分别侵染被32P和35S标记的大肠杆菌    DNA和蛋白质的位置
②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    较低     细菌没有裂解    32
③DNA

点评 本题结合实验过程图,考查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意在考查考生分析题图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0.9%NaCl溶液是与兔的体液渗透压相等的生理盐水,水和无机盐等可通过小肠上皮细胞进入血液.某同学将处于麻醉状态下兔的一段排空小肠结扎成甲、乙、丙、丁4个互不相通、长度相等的肠袋(血液循环正常),实验步骤和结果如表.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
向肠袋内注入等量的溶液,使其充盈0.7%NaCl
10mL
0.9%NaCl
10mL
1.1%NaCl
10mL
0.9%NaCl+微量Na+载体蛋白的抑制剂共10mL
维持正常体温半小时后,测肠袋内NaCl溶液的量1mL3mL15mL9.9mL
A.实验开始时,甲组水从肠腔进入血液,丙组水从血液进入肠腔
B.水分子的运动方向是从溶液浓度低处流向溶液浓度高处
C.可推测小肠在吸收Na+时,需要Na+载体蛋白的参与
D.若血液循环受阻,则半小时后乙组肠袋内NaCl溶液的量低于3m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3.在显微镜的视野中要将右下角的观察目标移至视野中央,应将玻片标本向(  )
A.左下方移B.右下方移C.左上方移D.右上方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0.如图一所示为甲、乙、丙三种植物激素及NAA的作用模式,图中“+”表示促进作用,“-”表示抑制作用.某生物兴趣小组用迎春枝条作实验材料,做了探究NAA(萘乙酸)促进插条生根最适浓度实验的预实验,结果如图二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已知丙激素在幼嫩植物组织中存在极性运输,据图判断,丙激素为生长素,植物体内合成丙激素的原料是色氨酸
(2)甲、乙两种激素的名称分别是脱落酸、赤霉素,两种激素之间的关系是拮抗.
甲激素促进种子休眠是通过基因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生物性状的.
(3)生产实践中常使用适宜浓度NAA或激素丙处理没有受粉的番茄(2N=24)雌蕊可以得到无子番茄,则无子番茄的一个果肉细胞的染色体数为24.
(4)图二所示的实验中,自变量是NAA的相对浓度,因变量是生根数目,无关变量是所用植物材料、处理时间等(至少写两个).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7.在科学探究历程中,下列哪一项的操作目的与其他三项不同(  )
A.萨克斯在探究绿叶光合作用产生什么物质时,先将植物置于黑暗中
B.恩格尔曼在探究光合作用氧气产生的场所时,用极细光束照射水绵的不同区域
C.在探究酵母菌的细胞呼吸方式时让空气间歇通过质量分数10%的NaOH溶液
D.毕希纳在证明引起发酵的是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时,把葡萄糖加入酵母提取液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7.下列四项生理过程中,细胞膜发生的变化相同的是(  )
①胰岛素的分泌 ②抗体识别抗原  ③吞噬细胞吞噬病菌  ④钙离子的吸收.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4.调查发现小型湖泊中的绿藻、蓝藻是露斯塔野鲮鱼和罗氏沼虾的食物,罗氏沼虾又是露斯塔野鲮鱼的食物.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调查露斯塔野鲮鱼的种群密度采用取样器取样法
B.罗氏沼虾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罗氏沼虾所同化的能量
C.绿藻、蓝藻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的过程属于能量流动的输入过程
D.绿藻和蓝藻之间、露斯塔野鲮鱼和罗氏沼虾之间均存在着竞争关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8.部分刚采摘的水果或蔬菜表面有残留农药,很多人认为把水果或蔬菜放在清水中浸泡可以有效除去其表面的残留农药.为探究此种处理方法的正确性,某生物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
实验一:取相同的青菜各1kg作为样本,并对其用不同方法进行处理,结果如下:
处理方法未做处理纯水冲洗1min浸入纯水1min浸入纯水30min
1kg青菜农药残留量0.196mg0.086mg0.097mg0.123mg
实验二:取相同的青菜500g,并将其浸入一定量纯水中,每隔一段时间,取出一小片菜叶,测定其细胞的细胞液浓度,所得数据可绘出如图所示曲线.
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在实验一中,甲、乙两组对照可以说明青菜的残留农药经纯水冲洗可以去掉一部分;丁组农药残留量比丙组农药残留量多,最可能的原因是农药分子溶于水后能被植物细胞吸收.
(2)研究表明,植物细胞既可以吸收水也可以吸收可溶性农药.在实验二中,青菜细胞的细胞液浓度随时间推移从A点下降到B点,其原因是在AB段,细胞对水分子的吸收速率大于对农药分子的吸收速率,之后又从B点略有上升达到C点,其原因是在BC段,细胞对农药分子的吸收速率大于对水分子的吸收速率.
综合上述分析,植物细胞吸收水分和吸收可溶性农药是否为同一过程,并解释.不是.若两者是同一过程,则细胞液浓度在B点之后应该是趋于平衡,不会上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学年湖北省高一上期中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雌性家兔体细胞中高尔基体数量最多的是( )

A.神经细胞 B.心肌细胞 C.乳腺细胞 D.红细胞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