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硫循环及相互关系的图示,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大气中的SO2一部分被绿色植物叶片直接吸收,一部分与空气中的水结合形成H2SO4,进入土壤或水体中,并以________方式被植物的根系吸收。植物吸收的SO2主要用于合成含S的________。
(2)大气中的CO2主要通过________过程进入生物群落。
(3)若植物在黑暗中释放出44 mg/h的CO2,在光照下释放出32 mg/h的O2,则该植物实际产生的O2量为________mg/h。
(4)碳和硫在生物群落中的流动形式依次为________,它们可以通过________作用再次返回到大气中。
答案:(1)主动运输 蛋白质 (2)光合作用 (3)64 (4)有机物 有机物 呼吸 解题探究:植物吸收SO2的方式是:一是叶通过主动运输吸收,二是根通过主动运输吸收。CO2主要以光合作用的形式被吸收,而在生态系统中CO2流动是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的。通过呼吸作用,生物体内有机物中的碳和硫再以CO2和SO2的形式回到大气中去。 总结归纳:1.重视基本的概念和原理。如本题中生态系统的功能、物质循环的过程等。2.在解答问题时要灵活,关注知识的内在联系。如在本题中植物吸收SO2用于合成含S的蛋白质等内容,在教材中很少具体涉及,但在学习蛋白质部分内容时知道有的蛋白质中含有S。3.在生物试题中相关计算占一定比例,应引起一定重视。如有关蛋白质合成过程中的相关计算、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相关计算、遗传规律相关计算等。 |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4届甘肃省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下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简明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大气中的CO2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图中 (填图中字母)所表示的 作用来
实现的。
(2)图中A、B、C过程都是生物群落中的碳回到大气中的过程,实质上都是表示生物的
作用。
(3)从组成生态系统的成分来看,进行A过程的生物属于 。
(4)1997联合国签署了有关温室气体排放的《京都议定书》,这是基于生物圈中的物质循
环具有 的特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3届海南省第一学期高二期末生物试卷 题型:选择题
I、下图是一个庭院生态工程示意图,请分析回答:
(1)该生态系统中的非生物物质和能量主要包括_____ ___ 等(至少2种)。
(2)该图中有食物链 条。该生态系统中处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有____ ____。
(3)下列关于生态农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态农业中食物链和营养级越多越好
B.生态农业比传统农业的抵抗力稳定性高
C.生态农业设汁的指导原则是能量的多级利用和物质的循环再生
D.生态农业属于人工生态系统,对病虫害一般采用生物防治
(4)此生态系统中有哪些途径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Ⅱ、下图是另一生态系统中碳循示意图和表示该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
(1)在图甲表示的生态系统中,分解者是________ (用字母表示),C—A表示的生理过程主要是___ _____ 。
(2)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是________。
(3)请将甲图中相应字母填写在乙图相应的营养级中。
(4)若上述生态系统代表农田生态系统,农民下田拔草,防治害虫,喷洒农药。目的是___ _____。
(5)若上述生态系统代表农田生态系统,若干年后该弃耕农田中长出小灌木丛,以至演替出森林,我们把这样的演替类型称为____ ____。植被优势种群的演替,从根本上体现了植被对________的竞争能力不断增强。
Ⅲ、右图是某个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简图,请据图回答:
(1)若B生物种群总能量为7.1×109 kJ,A生物种群总能量为2.3×108 kJ,从理论上计算C储存的总能量最少为________kJ。
(2)在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中B生物种群的能量除了图中所示的分配外,其余能量的去向还有____ 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1-2012学年海南省洋浦中学第一学期高二期末生物试卷 题型:综合题
I、下图是一个庭院生态工程示意图,请分析回答:
(1)该生态系统中的非生物物质和能量主要包括_____ ___ 等(至少2种)。
(2)该图中有食物链 条。该生态系统中处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有____ ____。
(3)下列关于生态农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态农业中食物链和营养级越多越好 |
B.生态农业比传统农业的抵抗力稳定性高 |
C.生态农业设汁的指导原则是能量的多级利用和物质的循环再生 |
D.生态农业属于人工生态系统,对病虫害一般采用生物防治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