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科研人员研究了不同钾营养条件对小麦光合“午休”现象的影响。科研人员将小麦幼苗均分为四组,各组用不同浓度钾素处理,得到下表所示结果。
组别 | 钾素处理 K2O(kg●hm-2) | 植株钾含量 mg(K2O)●株-1 | 叶片钾含量 mg(K2O)●叶-1 |
T0 | 0 | 7.07 | 3.01 |
T1 | 85.5 | 16.82 | 10.18 |
T2 | 165 | 41.23 | 26.30 |
T3 | 330 | 52.60 | 30.41 |
(1)土壤中的钾离子以____________________方式被吸收进入小麦根部细胞,并运输至植物体各部分。据表可知,________组处理条件下,小麦吸收钾效率最高。
(2)科研人员测定了T0~T3组小麦旗叶(位于麦穗下的第一片叶子,能显著影响小麦的产量)在一天中的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气孔张开的程度)变化,得到下图所示结果。
①图1中数据显示,T0~T3组旗叶的净光合速率均出现“午休”现象(在午时13:00左右出现一个相对低值),这是由于13:00时温度较高,叶片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胞间CO2浓度降低,导致光合速率降低,因而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进行的暗(碳)反应减慢,造成光合产量损失。
②据图1、2分析,适量施钾增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高净光合速率,从而降低因光合“午休”造成的产量损失。这是由于适量施钾,提高植株叶片的钾含量,使保卫细胞从周围表皮细胞中吸收钾离子,细胞液浓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改变气孔开放程度。考虑到经济效益,田间应施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T0/T1/T2/T3)水平的钾素肥料以提高小麦产量。
【答案】主动运输 T2 蒸腾作用强,部分气孔关闭 叶绿体基质 小麦叶片的气孔导度(气孔开放程度) 升高 T2
【解析】
本实验探究不同钾营养条件对小麦光合“午休”现象的影响,自变量是钾素的浓度,因变量是植物钾和叶片钾的含量。分析表格数据可知,在T2组处理条件下,小麦吸收钾的比例最高,据此答题。
(1)土壤中的钾离子以主动运输方式被吸收进入小麦根部细胞,并运输至植物体各部分;据表可知,T2组处理条件下,小麦吸收钾效率最高。
(2)①图1数据显示,T0~T3组旗叶的净光合速率在午时13:00左右均出现一个相对低值,图2数据显示,T0~T3组旗叶的气孔导度在午时13:00左右也均出现一个相对低值,由此可推知各组旗叶的净光合速率均出现“午休“现象,是由于13:00时温度较高,叶片的蒸腾作用强,部分气孔关闭,胞间CO2浓度降低,导致光合速率降低,因而使叶绿体基质中进行的暗反应减慢,造成光合产量损失。
②据图1、2分析,适量施钾增大了小麦叶片的气孔导度(气孔开放程度),提高净光合速率,从而降低因光合“午休”造成的产量损失;适量施钾,提高植株叶片的钾含量,使保卫细胞从周围表皮细胞中吸收钾离子,细胞液浓度升高,改变气孔开放程度;T3和T2处理组的净光合速率基本相当,所以考虑到经济效益,田间应施加T2水平的钾素肥料以提高小麦产量并且节省了生产成本。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福橘是我国的传统名果,科研人员以航天搭载的福橘茎尖为材料,进行了研究。请回答问题:
(1)福橘茎尖经组织培养后可形成完整的植株,原因是植物细胞具有_________性。此过程发生了细胞的增殖和_________。
(2)为探索航天搭载对细胞有丝分裂的影响,科研人员对组织培养的福橘茎尖细胞进行显微观察。
①制作茎尖临时装片需要经过_________、漂洗、染色和制片等步骤。
②观察时拍摄的两幅显微照片如图。照片a和b中的细胞分别处于有丝分裂的_________期和后期。正常情况下,染色体会先移至细胞中央赤道板附近,之后着丝点分裂,_________分开,两条子染色体移向两极。
③图中箭头所指位置出现了落后的染色体。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在_________的牵引下运动,平均分配到细胞两极,落后染色体的出现很可能是该结构异常导致的。
(3)研究人员发现,变异后的细胞常会出现染色质凝集等现象,最终自动死亡,这种现象称为细胞_________。因此,若要保留更多的变异类型,还需进一步探索适当的方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为哺乳动物早期胚胎发育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Ⅰ时期为原肠胚该时期的细胞具有发育的全能性
B. 过程a和b为卵裂期胚胎中有机物的含量减少
C. 胚胎移植选择处于Ⅰ或Ⅱ时期的胚胎最易成功
D. 细胞分化从Ⅱ时期开始贯穿于动物的整个生命历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将番茄和水稻幼苗分别放在含Ca2+、Mg2+和SiO44-的培养液中培养,一段时间后测定各培养液中相应离子的浓度,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此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种类的植物和不同种类的培养液
B.同种植物对不同离子的吸收速率不同
C.水稻培养液中的Ca2+和Mg2+浓度升高,是水稻根细胞将离子主动运出细胞的结果
D.番茄培养液中的Ca2+和Mg2+浓度降低,可能是因为番茄根吸收离子比吸收水的速度快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丘脑在人体生理调节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请据图回答问题(甲、乙、丙、丁为人体内某种结构或细胞,A、B、C为调节物质)
(1)图中下丘脑参与的生理调节方式有______________,当人体处于寒冷环境中,图中物质_______(填字母)和____________激素在血液中的含量明显升高。
(2)当正常人处于饥饿状态时,图示中_________(填字母)增多,在机体内通过促进__________过程,以维持机体的血糖平衡。如果图中_______部位受损,会使人患糖尿病。
(3)当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兴奋只能由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传到下丘脑的神经细胞,不能反向的原因是______。
(4)血液中物质A的含量过高时,抑制下丘脑和甲的分泌活动,该调节方式称为_____________。
(5)在受到寒冷刺激时,甲分泌的激素只能作用于特定的细胞,而A激素可作为多数细胞的信号,这与细胞膜上具有特定的_____有关。
(6)下丘脑除参与图示调节过程外,还能合成_____________________,由甲释放到血液中,调节人体水的平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可通过大气颗粒物、直接接触等途径对生物造成严重危害,比如影响酶活性。科学家通过实验研究3种重金属离子对a-淀粉酶活性的影响,结果如下:
(1)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实验结果表明重金属离子对酶活性的影响是__________。
(2)已知α-淀粉酶是一种Ca2+依赖性的酶,其与Ca2+结合后活性增强。为了进一步研究重金属对该酶活性抑制的机理,科学家又向含有0.05mmol/LCa2+的酶液(α-淀粉酶提前做了脱钙处理)中分別加入_______溶液,一段时间之后,检测酶中结合的Ca2+含量。结果显示:加入各重金属离子后,α-淀粉酶中Ca2+含量都几乎接近于0,说明重金属离子能够________________,从而改变酶的______________,以此抑制其活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铁皮石斛为药用草本植物,被誉为中华“九大仙草”之首,有保健益寿和提高免疫功能的功效。其味甘、性微寒,能生津养胃、滋阴清热、润肺益肾、明目强腰。某科研小组利用某品种铁皮石斛植株作为材料在实验室条件下开展相关实验,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图1为铁皮石斛绿叶中色素提取与分离的实验结果,色素带Ⅲ的名称是____,若缺少该色素,则植株对____光的吸收能力减弱。
(2)光合作用的过程包括一系列化学反应,根据____,可将这一系列反应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请用一个化学反应式来概括光合作用的过程:____。
(3)铁皮石斛的栽培要求在大棚中进行,若缺镁其光合作用会受影响,请说明理由:____。大棚的建造要求做到通风、遮荫挡雨等,除光照外还有哪些因素可能会影响其生长?____
(4)图2为科研小组为探究适合该种铁皮石斛生长的遮光程度而进行的实验。本实验中铁皮石斛的品种属于____变量;若遮光程度大于Ⅱ时,植株干重会逐渐降低,要探知到适合该种铁皮石斛生长的最适遮光程度应如何继续实验?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为两个通过突触结构联系的神经元,在a点给予一适宜刺激(ab=ac),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刺激的瞬间a处细胞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加
B. 兴奋在神经元上的传递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相同
C. b、c点会同时检测到动作电位
D. 由于突触的存在,d处电位发生变化较c点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为某动物细胞内部分蛋白质合成及转运的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高尔基体对其加工的蛋白质先进行分类再转运至细胞的不同部位
B.可以采用同位素标记技术研究上述过程
C.分泌蛋白经细胞膜分泌到细胞外体现了生物膜的功能特性
D.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的形成需经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