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分析曲线图:bc段形成的原因是DNA的复制;cd段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de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ef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末期.
解答 解:(1)由以上分析可知,bc段发生的原因是DNA复制,de段发生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
(2)姐妹染色单体是间期染色体复制后出现的,到后期着丝点分裂后消失,因此若该图表示有丝分裂过程,存在姐妹染色单体的时间段为cd;有丝分裂后期,移向每一极的基因都含有该生物全部的基因,因此此时分裂后期移向两极的基因分别为H、h和H、h.
(3)姐妹染色单体是间期染色体复制后出现的,到后期着丝点分裂后消失,因此若该图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不考虑基因突变),图中一定存在姐妹染色单体的是cd;de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此时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此时细胞中移向两极的基因是相同的基因,即分别是H、H(或 h、h).
故答案为:
(1)DNA复制 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
(2)cd H、h H、h
(3)cd H、H(或 h、h)
点评 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含量变化规律,能正确分析题图,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学年吉林省松原市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某研究机构对某区域的一种田鼠进行了调查,所调查样方的总面积为2 hm2。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
捕获数/只 | 标记数/只 | 雌性个体数 | 雄性个体数 | |
初捕 | 50 | 50 | 28 | 22 |
重捕 | 50 | 10 | 32 | 18 |
以下是某同学对数据的分析结果,你认为正确的是( )
①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125只/hm2
②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低
③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约为3∶2
④此调查方法可以用来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物种的丰富度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30% | B. | 45% | C. | 50% | D. | 55%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通常用一种限制酶处理含目的基因的DNA,用另一种限制酶处理运载体质粒 | |
B. | DNA连接酶和运载体是构建重组质粒必需的工具酶 | |
C. | 转基因抗虫棉是否具抗虫性状,可以投放害虫来检测 | |
D. | 质粒是广泛存在细菌细胞内的颗粒状的细胞器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DNA的复制和染色体的分离 | |
B. | 染色体数加倍和DNA分子数加倍 | |
C. | 着丝点的分裂和姐妹染色单体的分开 | |
D. | 纺锤体的出现和细胞板的出现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产生感觉的中枢位于人体的大脑皮层中 | |
B. | 感受器和效应器都位于人的手部皮肤上 | |
C. | 这40位同学的神经结构共同构成一个反射弧 | |
D. | 神经纤维上兴奋传导的平均速率为8.2m/s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如果7号和8号婚配,后代患病概率为$\frac{2}{3}$ | |
B. | 3号和4号再生一个患病男孩的概率为$\frac{1}{8}$ | |
C. | 5号和6号再生一个患病孩子的概率为$\frac{1}{4}$ | |
D. | 图中所有患者均为杂合子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