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取染色体DNA被32P标记的蛙的精子(正常体细胞有26条染色体)与未被标记的卵细胞受精,然后在不含放射性标记的培养基中分裂.若不考虑染色体变异,下列关于该受精卵在第二次卵裂结束后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带有放射性的细胞比例将随着此后的分裂而逐代减少
B、带有放射性的细胞数无法确定,因为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发生了自由组合
C、放射性DNA分子数与所有细胞总DNA分子数之比将随着此后的分裂而逐代减少
D、可以确定此时含有放射性的细胞个数
考点:DNA分子的复制
专题:
分析:由题目可知,受精作用得到的受精卵中含有26条染色体即26个DNA分子,其中有13个DNA分子被标记,13个DNA分子未被标记;将该受精卵放在不含放射性标记的培养基中分裂,根据半保留复制的特点,该细胞无论经过多少次复制总共应有26个DNA分子带放射性,由于有丝分裂后期,姐妹染色体单体分开后随机移向两极,故该受精卵第二次卵裂结束后共产生4个细胞,最多时4个都带标记,同理,带有放射性的细胞继续进行分裂最多时也是每个细胞都带有标记,同理无法确定此时含放射性的细胞个数.
解答: 解:A、由于分裂后期分开的姐妹染色单体移向哪一极是随机的,因此在受精卵的前期分裂过程中,带有放射性的细胞比例不一定会逐代减少,A错误;
B、由于卵裂为受精卵的有丝分裂,而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发生于减数分裂,B错误;
C、由于复制时原料无放射性,故随着细胞分裂次数的增加,带有标记性的DNA分子数会逐渐减少,C正确;
D、带有放射性的细胞继续进行分裂最多时也是每个细胞都带有标记,同理无法确定此时含放射性的细胞个数,D错误.
故选:C.
点评:题考查有丝分裂过程及其变化规律、DNA分子的复制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变化规律;识记DNA分子复制的特点,明确DNA分子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15N标记含有100个碱基对的DNA分子,其中有胞嘧啶60个.该DNA分子在14N的培养基中连续复制4次,其结果可能是(  )
A、含有14N的DNA占
7
8
B、复制过程中需游离的腺嘌呤脱氧核苷酸600个
C、含有15N的DNA占
1
16
D、子代DNA中嘌呤与嘧啶之比是2: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下列关于ATP的叙述错误的是(  )
A、ATP分子中含有C、H、O、N、P五种元素
B、ATP是细胞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
C、细胞中能合成ATP的场所只有线粒体
D、ATP和ADP可以相互转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如图表示人体皮下的组织,A、B、C表示细胞外液.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淋巴细胞仅生活在B中
B、细胞代谢产生酸性物质后,A的pH仍将保持相对稳定
C、结构1的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为B和C
D、C的渗透压升高时,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将会增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凝胶色谱法是根据(  )分离蛋白质的有效方法.
A、分子的大小
B、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
C、带电荷的多少
D、溶解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用纯合的二倍体水稻品种高秆抗锈病(DDTT)和矮秆不抗锈病(ddtt)进行育种时,一种方法是杂交得到Fl,Fl再自交得F2;另一种方法是用F1的花药进行离体培养,再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得到相应植株.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前一种方法依据的原理是基因重组
B、后一种方法依据的原理是染色体结构变异
C、前一种方法所得F2中的重组类型占
5
8
D、后一种方法所得的植株中可用于生产的类型比例为
2
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在奥运会期间某运动员踝关节扭伤,医生喷涂外用麻醉药处理其伤处,使他暂时感觉不到疼痛,以便能继续比赛.该药物作用的结构最可能是(  )
A、神经中枢B、突触
C、感受器D、效应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20世纪以来石油农业的快速发展,大量化肥农药的使用,在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的同时,也使食品的质量安全持续下降.于是生态农业成了世界共同关注的焦点.如图表示一种“甘薯+奶牛+沼气+花木+龙虾+食用菌”生态农业模式,试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图中所示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
 
,属于该生态系统分解者的有
 

(2)图中可以组成的捕食食物链是
 

(3)该生态系统的设计遵循了
 
等生态学原理,从而大大提高了能量利用率.
(4)甘薯藤青贮的主要操作是:甘薯藤切段→填压进入青贮窖中→密封一段时间.其目的在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关于植物向光性原因的研究由来已久,请根据下列事实回答有关问题:
(1)20世纪20年代就有科学家认为,生长素(IAA)在向光和背光两侧分布不均是造成向光性的原因.那么,这种分布不均,是由于单侧光破坏了向光侧的IAA造成的,还是IAA在向光和背光两侧重新分配造成的呢?有人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A、B、C、D四个实验中,
 
 
可以用来说明单侧光并不会破坏向光侧的IAA;
 
 
可以用来说明单侧光引起IAA的侧向再分配.由此可以形成推论:植物向光性的产生是由于
 

(2)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科学家在研究植物向光性的问题上又获得了新的进展.他们用更精密的方法测定了几种植物向光性器官的向光一侧和背光一侧IAA的含量,其结果如表所示:
几种植物向光性器官的IAA分布
植物 IAA分布(%)
向光侧 背光侧
A 50.0 50.0
B 50.2 49.8
C 50.1 49.9
D 49.5 50.5
同时,他们还发现这几种植物向光性器官向光一侧的“某些物质”浓度明显高于背光一侧.根据上述两个事实推测,就这几种植物而言,其向光性是由于向光一侧的“某些物质”具有
 
的作用而造成的,由此可以得出新的推论:植物向光性的产生还与
 
有关.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