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一对夫妇为单眼皮,丈夫的父母均为双眼皮。这对夫妇经手术后均变为双眼皮,则他们所生的孩子一定是( )
A. 双眼皮 B. 单眼皮
C. 眼皮介于单双之间 D. 不能确定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某同学从一本《植物生理学》中查到“幼嫩叶片可产生生长素,生长素可阻止叶柄脱落”的结论。于是它设计了一个实验来证实该结论,请你把他的实验步骤补充完整,并回答问题:
(1)材料用具:同品种生长发育状况相同的三个植株、脱脂棉、剪刀、镊子、适宜浓度的生长素溶液、烧杯。
(2)方法步骤:
①取同一品种、生长发育状况相同的三个植株,均去掉顶芽(如上图所示),编号A、B、C。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过程图解,请据图回答.
(1)由图可知,光合作用过程中利用光能的过程是[]阶段.吸收光能的色素分布在上.在提取色素的实验中,为了保护色素分子而加入的化学试剂是 .
(2)Ⅱ过程中需要Ⅰ过程提供的物质是[]和[] .
(3)在农业生产中,增施农家肥可提高光能利用率,是因为增多了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研究人员对某草场进行了相关的生态学调查,绘制出某昆虫种群λ值的变化曲线(未发生迁入迁出).请分析回答:
(1)该昆虫个体较小,常大量附着在同一植物上,要估算其种群密度,常用法.若λ值大于1,则当年的种群密度较一年前 .
(2)该昆虫在0~5年间种群数量呈现“”型增长,可推测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型.
(3)该昆虫种群数量在第15年(填“是”或“否”)达到最小值,在第20~25年种群数量(填“增加”、“不变”或“减少”).
(4)该草场在第10年曾发生火灾,但此后又慢慢恢复,这属于群落的演替.从生态系统的角度分析,这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能力,这种能力的基础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抗癌药物3—BrPA运输至细胞内需要单羧酸转运蛋白(MCT1)的协助。如图表示3—BrPA作用于癌细胞的机理,表格中数据是研究者用相同剂量3—BrPA处理5种细胞所得的实验结果。据此推断正确的是
MCT1含量 | 死亡率 | |
正常细胞 | 0 | 0 |
癌细胞1 | 中 | 40% |
癌细胞2 | 低 | 0% |
癌细胞3 | 高 | 60% |
癌细胞4 | 0 | 0 |
A. 正常细胞和癌细胞4死亡率为0的原因是这两种细胞中没有MCT1基因
B. MCT1基因数目越多,癌细胞的凋亡率越高
C. MCT1可能是载体,3—BrPA作用于细胞呼吸的整个过程
D. 细胞中的MCT1含量越高,越有利于3—BrPA进入细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为某植物叶肉细胞内发生的生理过程图解。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A物质是_____________;C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是_______________。
(2)场所Ⅰ是通过___________(结构)来增大膜面积的,酶1作用的部位是场所Ⅰ中的________。光合作用的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__________(物质);场所Ⅱ是指_____________。
(3)在场所Ⅲ中,如果用放射性同位素对B物质示踪,则放射性最先出现在[ ]________物质中。E物质在场所Ⅲ的___________上生成。
(4)长期水淹的植物会出现烂根现象,是因为图中[ ]__________(物质)的积累造成的。
(5)植物根尖细胞中产生ATP的结构有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某生物研究小组在密闭恒温玻璃温室内进行植物栽培实验,连续48小时测定温室内CO2浓度及植物CO2吸收速率,得到如下图所示曲线(整个过程呼吸速率恒定),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 图中植物呼吸速率与光合速率相等的时间点有3个
B. 绿色植物吸收CO2速率达到最大的时刻是第45小时
C. 实验开始的前24小时比后24小时的平均光照强度弱
D. 实验全过程叶肉细胞内产生ATP的场所是线粒体和叶绿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