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足量的浓度为2 mol·L-1的蔗糖溶液同时浸浴甲、乙两种植物细胞,得到液泡体积的变化曲线如右图所示。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初始时乙细胞的细胞液浓度比甲细胞的大
B.ab段曲线表明细胞液浓度在逐渐减小
C.在240 s时甲、乙两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基本相同
D.bc段表明细胞膜丧失选择透过性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实验室为测定一新配的稀盐酸的准确浓度。通常用纯净的Na2CO3(无水)配成溶液进行滴定。具体操作是:称取W克纯净无水Na2CO3装入锥形瓶中,加适量的蒸馏水溶解。在酸式滴定管中加入待测盐酸滴定至完全反应。
(1)碳酸钠溶液呈明显的碱性,主要原因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
当用热水溶解时碱性更强是因为 。
(2)由于CO2溶在溶液中会影响pH值,为准确滴定,终点宜选在pH值4—5之间,那么在石蕊、甲基橙、酚酞三种指示剂中应选用 。终点颜色变化是 。
(3)若达到滴定终点时,中和W克Na2CO3消耗盐酸V毫升,则盐酸的物质的量的浓度为 mol/L。
(4)若所称取的Na2CO3不纯,则测得盐酸的浓度就不准确。现设盐酸的准确浓度为C1 mol/L,用不纯的Na2CO3标定而测得盐酸浓度为C2 mol/L。在下述情况下,C1与C2的关系是(填“>”或“<”或“=”):
①当Na2CO3中含有NaHCO3时,则C1 C2
②当Na2CO3中含有NaOH时,则C1 C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0年四川省泸州天立学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 题型:综合题
(10分)用物质的量浓度为2 mol/L的乙二醇溶液(可通过原生质层进入细胞液中)和物质的量浓度为2mol/L的蔗糖溶液分别浸浴某种植物细胞,观察质壁分离现象,得到其液泡的体积的变化情况如下图表示,请据图回答:
实线为物质的量浓度为2mol/L的乙二醇溶液, 虚线为物质的量浓度为2mol/L的蔗糖溶液。
(1)图1 A一B段所对应细胞形态相当于图2中的 (A或B),这种现象被称为
,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外界溶液的浓度 (大于或小于)细胞液的浓度,细胞液中的水分就进入外界溶液中,使细胞壁和原生质层都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
(2)A和B细胞来自同一植物体(细胞液浓度相同),同时放入不同溶液中(将A细胞放入甲液中,而B细胞放入乙液中),由图可见A比B细胞液浓度 (填“大或小”),并由此可知甲液浓度 于乙液浓度。(填“大或小或等”)
(2)在1分钟后,处于物质的量浓度为2 mol/L的蔗糖溶液中的细胞在细胞壁和原生质层之间充满了 。
(3)在1分钟后,处于物质的量浓度为2 mol/L的乙二醇溶液中的细胞,由于 逐渐进入细胞的液泡内,引起细胞液浓度变大,水分重新流入细胞液,这种现象叫
(4)并不是该植物的所有细胞均可发生A细胞的现象,能发生这种现象的细胞还必须得有
(细胞器)。能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是 (活或死)细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0年四川省泸州天立学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 题型:综合题
(10分)用物质的量浓度为2 mol/L的乙二醇溶液(可通过原生质层进入细胞液中)和物质的量浓度为2mol/L的蔗糖溶液分别浸浴某种植物细胞,观察质壁分离现象,得到其液泡的体积的变化情况如下图表示,请据图回答:
实线为物质的量浓度为2mol/L的乙二醇溶液, 虚线为物质的量浓度为2mol/L的蔗糖溶液。
(1)图1 A一B段所对应细胞形态相当于图2中的 (A或B),这种现象被称为
,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外界溶液的浓度 (大于或小于)细胞液的浓度,细胞液中的水分就进入外界溶液中,使细胞壁和原生质层都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
(2)A和B细胞来自同一植物体(细胞液浓度相同),同时放入不同溶液中(将A细胞放入甲液中,而B细胞放入乙液中),由图可见A比B细胞液浓度 (填“大或小”),并由此可知甲液浓度 于乙液浓度。(填“大或小或等”)
(2)在1分钟后,处于物质的量浓度为2 mol/L的蔗糖溶液中的细胞在细胞壁和原生质层之间充满了 。
(3)在1分钟后,处于物质的量浓度为2 mol/L的乙二醇溶液中的细胞,由于 逐渐进入细胞的液泡内,引起细胞液浓度变大,水分重新流入细胞液,这种现象叫
(4)并不是该植物的所有细胞均可发生A细胞的现象,能发生这种现象的细胞还必须得有
(细胞器)。能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是 (活或死)细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用足量的浓度为2 mol·L-1的蔗糖溶液同时浸浴甲、乙两种植物细胞,得到液泡体积的变化曲线如右图所示。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初始时乙细胞的细胞液浓度比甲细胞的大
B.ab段曲线表明细胞液浓度在逐渐减小
C.在240 s时甲、乙两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基本相同
D.bc段表明细胞膜丧失选择透过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