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7.人的体细胞有23对同源染色体,在下列情况中,预料有多少条染色体(  )
a.初级精母细胞      b.次级精母细胞        c.精原细胞       d.极体.
A.a:46,b:23,c:23,d:46B.a:23,b:46,c:23,d:23
C.a:46,b:23,c:46,d:23D.a:23,b:23,c:46,d:23

分析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和染色单体数目变化:

结 构/时 期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DNA分子数



间期2n0→4n2n→4n

前、中期2n4n4n
后期2n4n4n
末期2n→n4n→2n4n→2n
减Ⅱ前、中期n2n2n
后期n→2n2n→02n
末期2n→n02n→n

解答 解:a.初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为23对(46条);
b.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23条或46条;
c.精原细胞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46条;
d.极体中染色体数目为23条.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4.如图是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则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若m为胸腺嘧啶,则b一定是构成DNA的基本单位
B.若m为胞嘧啶,则a为核糖或脱氧核糖
C.若m为尿嘧啶,则DNA中肯定不含b这种化合物
D.若m为腺嘌呤,则ATP中肯定不含b这种化合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学年湖南省娄底市名校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下图是绿色植物体内能量转换过程的示意图(其中序号①、②等表示物质,字母A、B、C等表示过程)。请据图回答:

(1)光合作用的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图中A表示________阶段,其进行场所是

A阶段为B阶段反应提供②

(2)图中③的结构简式可写为_________________。E过程被称为_________________。

(3)C过程产生的CO2是有氧呼吸 阶段形成的,C过程的总反应式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学年湖南省娄底市名校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结构中,都含有膜结构的是 ( )

①内质网

②高尔基体

③线粒体

④叶绿体

⑤溶酶体

⑥中心体

⑦核糖体

⑧液泡

A.②③④⑤⑦⑧ B.①②④⑤⑥⑦⑧

C.①②③④⑥⑧ D.①②③④⑤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当植物组织受到不良环境条件(低温、高温、有毒化合物等)时,常会损伤细胞的结构而使膜的通透性增大,结果细胞内含物会有不同程度的外渗,使外部溶液的电导度增大,电导度的大小可以用电导仪进行检测.细胞膜透性变化愈大,表示细胞受伤愈重.
①实验材料:小麦幼苗
②仪器与药品:电导仪、烧杯、量筒、有毒化合物X溶液(不导电)、蒸馏水、生理盐水等
③实验步骤
第一步:取长势相同的小麦幼苗若干株,去除残留组织,用蒸馏水反复冲洗三次;
第二步:取2只烧杯,编号为A、B:
第三步:向A、B两只烧杯分别加入(适量且)等量的小麦幼苗;
第四步:在A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有毒化合物X溶液,在B烧杯中加入等量蒸馏水;
第五步:40分钟后取出,去除烧杯中的幼苗,用电导仪测量溶液的电导度,并记录实验结果.
请回答:
(1)将实验步骤补充完整.
(2)实验目的:探究验证有毒化合物X对细胞结构的伤害程度(或膜的通透性大小)的影响.
(3)因变量:膜的通透性变化.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溶液的电导度来直观地表示因变量.
(4)在本实验中,A组作为实验组,设置另一组的目的是为了对照.
(5)请写出最可能的实验结论:有毒化合物X会损伤细胞的结构而使膜的通透性增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2.某实验小组为了探究细胞膜的通透性,将小鼠肝细胞在体外培养一段时间后,检测培养液中氨基酸、葡萄糖和尿素的含量,发现其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培养液中三种成分含量的变化可说明肝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B.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培养液中葡萄糖和氨基酸的含量逐渐减少
C.尿素含量由无到有是培养液中的氨基酸脱氨基产生的
D.肝细胞对氨基酸与葡萄糖吸收量的差异与膜上不同载体的数量多少有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9.研究证实ATP既是“能量通货”,也可作为神经细胞间信息传递中的一种信号分子,其作为信号分子的作用机理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问题.
(1)神经细胞中的ATP主要来自有氧呼吸(呼吸作用)(生理过程).研究发现,正常成年人安静状态下24h有40kgATP发生转化,而细胞内ADP,ATP的浓度仅为2~10mmol/L,为满足能量需要,人体解决这一矛盾的合理途径是ATP和ADP相互(迅速)转化.
(2)由图可知,细胞间隙中的ATP在有关酶的作用下,磷酸基团逐个脱离下来.最后剩下的,是腺苷.
(3)据图分析,科学家当初推测ATP可作为神经细胞间传递信息的信号分子实验思路是:科学家用化学物质阻断典型神经递质在神经细胞间的信息传递后,发现某些神经细胞能(能或不能)发生电位变化,从而确定猜测的正确性.
(4)为了研究x物质对动物细胞的影响,某研究小组用不同浓度的x物质将细胞处理24ho然后测量各组细胞内ATP的浓度和细胞死亡的百分率,经过多次试验后,所得数据如表所示:
实验组编号ABCDEF
X物质的浓度(mg/mL)02481532
细胞内ATP的浓度(mmol/mL)8070502051
细胞死亡的百分率1310257095
①该实验的因变量是细胞内ATP的浓度和细胞死亡的百分率.
②实验数据表明,细胞内ATP浓度下降,细胞死亡率增加.推测X物质最可能作用于线粒体(细胞结构).
③若用混有浓度为2ng•mL-1的x物质的饲料钶喂大鼠,其小肠吸收葡萄糖的速率减慢(填“减慢”或“加快”或“不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6.甲图为细胞内质网结构局部放大模式图,乙图为分泌蛋白从合成到排出细胞的全过程.请回答相关问题:
(1)图示产生的物质可以为胰蛋白酶、抗体(举二例).
(2)乙图中①②③④均代表细胞的某种结构,它们依次是内质网、高尔基体、囊泡和线粒体.
(3)分泌蛋白从合成到排出细胞的过程,体现了生物膜结构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的特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7.A、B、C、D、E分别表示几种不同的育种方法,根据图回答:

C.AAAABBBBCCCC×AABBCC→AAABBBCCC $\stackrel{①}{→}$ AAAAAABBBBBBCCCCCC
D、$\stackrel{高秆抗锈病}{DDTT}$×$\stackrel{矮秆易染锈病}{ddtt}$→F1 $\stackrel{?}{→}$ F2→$\stackrel{能稳定遗传的}{矮秆抗锈病品种}$
E.$\stackrel{高秆抗锈病}{DDTT}$×$\stackrel{矮秆易染锈病}{ddtt}$→F1 $\stackrel{①}{→}$ 配子 $\stackrel{②}{→}$  幼苗 $\stackrel{③}{→}$ $\stackrel{能稳定遗传的}{矮秆抗锈病品种}$ 
(1)A图所示过程称克隆技术,新个体丙的性别决定于甲亲本.
(2)在B图中,由物种P突变为物种P′,是指导蛋白质合成时,③处的氨基酸由物种P的天门冬氨酸改变成了缬氨酸.(缬氨酸GUC;谷氨酰胺CAG;天冬氨酸GAC)
(3)C图所表示的育种方法叫多倍体育种,该方法最常用的做法是在①处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或用低温处理.
(4)D图表示的育种方法是杂交育种,采用的原理是基因重组.
(5)E图中过程常用的方法是花药离体培养,与D方法相比,E方法的突出特点是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