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隔20分钟记录一次数据 | |||||
… | 25 | 27 | 31 | 37 | … |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
图1中,上半部分表示光反应,下半部分表示暗反应.甲为CO2,乙为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H]和ATP.
图2是密闭装置,内有二氧化碳缓冲液,说明实验过程中二氧化碳浓度始终不变,因此刻度移动表示是氧气的变化量.液滴移到最右边,此时一天中储存氧气最多.
图3中g点表示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相等,超过该点将消耗氧气,所以g点时储存氧气最多.由数据可知,相同的时间刻度变化越来越小,说明释放的氧气量在减少,对应图3中de段或fg段.
解答 解:(1)由图1可知,甲、乙分别代表的物质是CO2、[H]和ATP.要想使叶绿体内A(三碳化合物)的含量快速下降,可以改变的环境条件是不提供CO2或增强光照,即不能产生三碳化合物或使三碳化合物快速被还原.光反应中O2的生成发生在类囊体膜内,产生的O2扩散到邻近的线粒体中被利用至少要经过类囊体膜1层,叶绿体膜2层,线粒体膜2层,共5层膜.
(2)在适宜温度和光照条件下,向图2所示的装置通入14CO2.当反应进行到0.5s时,14C出现在C3中;反应进行到5s时,14C出现在(CH2O)中.该实验是通过控制反应时间来探究CO2中碳原子的转移路径,用到的实验方法为同位素标记法.
(3)由曲线可知,c光合强度与呼吸强度相等,在此点之前,光合强度小于呼吸强度,小室内氧气浓度降低,液滴左移,c点以后,液滴逐渐向右移动,在18(g)时移至最右.分析表格中数据可知,随时间的推移光合速率越来越强,该组实验数据是在图3所示曲线e〜f段测得.
(4)要测定图2装置中植物的呼吸作用强度,实验的设计思路:
①设置如图2一样的装置,将该装置遮光或黑暗处理.
②控制与图2相同的环境条件.
③每隔20分钟记录一次液滴刻度数据.
故答案为:
(1)CO2 [H]和ATP 不提供CO2或增强光照 5
(2)反应时间 同位素标记法
(3)左 g(18时) e~f
(4)①遮光或黑暗处理 ②环境条件
点评 本题考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场所和物质变化,以及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析图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难度适中.考生要能够识记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中的物质变化,进而判断图1中各过程;并且明确装置中的液滴移动的表示的生理意义,能够运用真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的关系,对实验进行设计.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图中①可表示光合作用,该过程产生的ATP可用于发光发电 | |
B. | 图中酶1与酶2是两种不同的酶,两者均具有专一性 | |
C. | 图中②所示分子也是组成RNA的原料之一,即腺嘌呤核糖核苷酸 | |
D. | 如图中③指的是生物膜的物质运输,则该运输为主动运输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酶的合成一定需要核糖体,但不一定需要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 |
B. | 酶既可以作为生物催化剂,也可以作为某些化学反应的底物 | |
C. | 酶分子在最适温度和pH下催化效率高,体现了酶的高效性 | |
D. | 酶分子在催化反应完成后,立即被分解为氨基酸或核糖核苷酸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该变异是由某条染色体结构缺失引起的 | |
B. | 该变异是由显性基因突变引起的 | |
C. | 该变异在子二代中能够表现出新的株色的表现型 | |
D. | 该变异可以使用显微镜观察鉴定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