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3.生物学实验中常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试回答:
①一个细小物体若被显微镜放大50倍,这里“被放大50倍”是指放大该标本的长度或宽度.
②当显微镜的目镜为10×、物镜为10×时,在视野直径范围内看到一行相连的8个细胞,若目镜不变、物镜换成40×时,则在视野中可看到细胞2个.
③在光照明亮的实验室里,用白色洋葱表皮细胞作为观察的材料 为使在显微镜的视野中能更清晰看到物像,此时应选D.
A.改用凹面反光镜,放大光圈    B.改用凹面反光镜,缩小光圈
C.改用平面反光镜,放大光圈    D.改用平面反光镜,缩小光圈
④在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时,如果要观察的物像位于视野的左上方,应向左上方移动玻片,方能使要观察的物像位于视野的中央;在玻片上写一个字母“b”,则在显微镜的视野中观察到的是“q”.
⑤如图是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几种细胞或组织图象(D中细胞取自猪的血液).科学家依据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将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属于原核细胞的是B(填标号).图中能进行光合作用的除C外,还有B(填标号),A、B所示细胞都有的细胞器是核糖体.

分析 1、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指长度或宽度的放大,显微镜成像特点是倒立放大的虚像,移动装片是,向物像的位置移动;调节视野亮度要通过反光镜和光圈进行调节,平面镜和小光圈使视野亮度减小,凹面镜和大光圈使视野亮度增大.
2、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本质区别是原核细胞无核膜包被的细胞核,真核细胞细胞具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解答 解:①显微镜下放大的是物体的长度或宽度,而不是物体面积或体积.
②当显微镜的目镜为10×、物镜为10×时,在视野直径范围内看到一行相连的8个细胞,若目镜不变、物镜换成40×时,在原来的基础上长度又放大4倍,所以在视野中可看到细胞数目为8÷4=2个.
③在光照明亮的实验室里,白色洋葱表皮细胞颜色淡,不易观察,因此需将视野调暗,即改用平面反光镜,缩小光圈,故选:D.
④显微镜成像的特点是放大倒立的虚像,物像位于左上方,所以向左上方移动玻片,字母“b”上下倒、左右倒后是“q”,因此看到的是“q”.
⑤分析题图可知,A、C、D都具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是真核细胞,B不具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是原核细胞;C是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B是蓝藻,也能进行光合作用;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共有的细胞器是核糖体.
故答案为:
①长度或宽度
②2
③D
④左上方“q”
⑤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B     B    核糖体

点评 本题的知识点是显微镜的使用方法,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比较,意在考查考生对显微镜使用方法的熟练掌握,并应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学年河南南阳市高一上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有关显微镜操作的叙述,错误的是

A.标本染色较深,观察时应选用凹面反光镜和大光圈

B.将位于视野右上方的物像移向中央,应向右上方移动玻片标本

C.若转换高倍物镜观察,需要先升镜筒,以免镜头破坏玻片标本

D.转换高倍物镜之前,应先将所要观察的物像移到视野正中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学年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红豆杉能产生抗癌药物紫杉醇,为了培养产生紫杉醇的柴胡,科研人员将红豆杉(2n=24)与柴胡(2n=12)进行了不对称体细胞杂交。

(1)科研人员剥离红豆杉种子的胚作为外植体接种于经过_________处理的培养基上,诱导形成愈伤组织。选用胚作为外植体是因为胚的分化程度低,易于_____________。

(2)将红豆杉愈伤组织和柴胡愈伤组织用_____________酶分别处理,各自获得有活力的原生质体。用一定剂量的紫外线照射红豆杉原生质体,破坏部分染色体,与未经紫外线照射的柴胡原生质体用化学诱导剂_____诱导融合,得到融合细胞。

(3)诱导融合后,科研人员只统计了7组染色体数目不大于24条的细胞,如下表所示。

①科研人员筛选的目标细胞不包括染色体数目大于24条的细胞,因为柴胡细胞染色体数为12条,并且红豆杉细胞______________。

②实验时,科研人员判断组号为________的细胞为杂交细胞,并进一步采用PCR方法鉴定这几组细胞。PCR扩增DNA时,需要分别以________为引物,扩增红豆杉、柴胡和杂交细胞的DNA,观察并比较扩增DNA的电泳结果。

(4)红豆杉和柴胡的________较远,两种植物细胞的染色体间排斥较为明显,应在能够高效合成紫杉醇的杂交细胞中选择________的核基因含量较低的杂交细胞进行培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3.下列①、②、③、④均是遗传物质应具有的特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能够直接证实DNA作为遗传物质具有的特点是(  )
①分子结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②能够自我复制,保持前后代的连续性
③能通过指导蛋白质合成,控制生物性状  ④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9.如图表示细胞呼吸作用的过程,其中1~3代表有关生理过程发生的场所,甲、乙代表有关物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1和3都具有双层生物膜B.1和2所含酶的种类相同
C.2和3都能产生大量ATPD.甲、乙分别代表丙酮酸、[H]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8.回答下列与细胞有关的实验问题.
(一)下列4项实验中,需保持细胞生理活性的有①③ (填序号).
①用高倍镜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的流动 ②观察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中DNA的分布 ③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④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
(二)按下面步骤进行质壁分离实验.
步骤一:在洁净的载玻片中央加一清水,取一片藓类小叶,盖上盖玻片.
步骤二:从盖玻片一侧滴入0.3g/mL的蔗糖溶液,在盖玻片的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这样重复几次,使盖玻片下面的藓类小叶浸润在0.3g/mL的蔗糖溶液中.
步骤三:在显微镜下观察,结果如图所示.
(1)请在横线上填写出步骤二的操作方法.
(2)用显微镜观察标本时,正确的操作顺序是B
①把装片放在载物台上,使标本位于低倍镜的正下方②眼睛从侧面注视物镜,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至离标本0.5cm处③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④调节反光镜,使视野明亮⑤注视目镜,同时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直到看清物像⑥转动转换器使高倍物镜对准通光孔⑦调节细准焦螺旋,直到物像清晰⑧将要观察的物像移动到视野正中央
A.①③②④⑤⑦⑧⑥B.③④①②⑤⑧⑥⑦
C.④③①⑦②⑥⑤⑧D.①②③④⑦⑥⑤⑧
(3)选择蔗糖作质壁分离试剂的原因是D
A.糖是生物体的重要组成物质          B.糖是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C.蔗糖分子能溶于水而透过细胞壁      D.蔗糖分子溶于水而不能透过半透膜
(4)如果上述实验步骤二中从盖玻片的一侧滴入的是加有伊红(植物细胞不吸收的红色染料)的0.3g/mL的蔗糖溶液,则在显微镜下观察到A、B处颜色分别是红色、绿色.
(5)如果将步骤二中浸润在0.3g/mL的蔗糖溶液中的藓类小叶的装片,放在80℃条件下处理一段时间(装片中的藓类小叶保持在0.3g/mL的蔗糖溶液中).在显微镜下清晰地观察到细胞结构后,如果A处呈绿色,可能的原是高温下细胞膜、叶绿体膜失去选择透过性,叶绿素等色素进入A处.
(三)下列有关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分离及功能验证实验中,叙述正确的是(多选)AC
A.用无水乙醇提取色素是因为四种色素均溶于有机溶剂中
B.叶绿体色素之所以能够在滤纸上分离开的原因是不同的色素分子大小不同
C.实验中要注意不能让层析液没及滤液细线,是为避免色素迅速扩散进入层析液中
D.将叶绿体色素提取液装入试管,让一束白光穿过该滤液后再经三棱镜对光进行色散,光谱的颜色明显减弱的是绿光
E.提取的叶绿素溶液,给予适宜的温度、光照和CO2可进行光合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5.将全部DNA分子双链经32P标记的雄性动物细胞(染色体数为2N)置于不含32P的培养基中培养,经过连续两次细胞分裂后产生4个子细胞,检测子细胞中的情况,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若进行有丝分裂,则含32P染色体的子细胞比例一定为$\frac{1}{2}$
B.若进行减数分裂,则所有子细胞都一定含32P的染色体
C.若子细胞中的所有染色体都含32P,则一定进行有丝分裂
D.若子细胞中的染色体不都含32P,则一定进行减数分裂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2.下面是关于生命科学发展史和科学方法的问题:
(1)孟德尔在总结了前人失败的原因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经八年观察研究,成功的总结出豌豆的性状遗传规律,从而成为遗传学的奠基人.请回答:孟德尔选用豌豆为试验材料,是因为豌豆各品种间有易区分的相对性状,而且是自花传粉和闭花授粉植物,可以避免外来花粉的干扰.研究性状遗传时,由简到繁,先从一对相对性状的手,然后再研究两对或两对以上相对性状,以减少干扰.在处理观察到的数据时,应用统计学方法,得到前人未注意的子代比例关系.他根据试验中得到的材料提出了假设,并对此作了验证实验,从而发现了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2)1903年萨顿在研究蝗虫的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中,发现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通过类比推理方法得出的推论是基因在染色体上.
(3)在遗传物质的探索历程中,1944年艾弗里在格里菲斯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找出了导致细菌转化的“转化因子”,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则完成了“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他们的实验中共同、核心的设计思路是将DNA和蛋白质分离开来,单独、直接地观察其作用.
(4)1953年,青年学者沃森和克里克发现了DNA的规则的双螺旋结构并构建了模型,从而获得诺贝尔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3.下列甲、乙、丙图分别是生物细胞的染色体组成和分裂过程中物质或结构变化的相关模式图.请分析回答

(1)图甲的①~⑤中,细胞结构显著不同于其他细胞的是②;图③分裂产生的子细胞名称是次级精母细胞.
(2)如果图丙中①→②完成了图乙中AB段的变化,则图丙a、b、c中表示染色体的是a.图甲中细胞④产生的子细胞内,a、b、c的数量分别为2、0、2.
(3)图甲⑤中存在的等位基因是B、b,造成这一结果的可能原因有基因突变或在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发生了交叉互换.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