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液滴移动情况 | 结论 |
Ⅰ.向左移动 | 进行有氧呼吸,同时可能进行无氧呼吸 |
Ⅱ.不移动 | 只进行无氧呼吸 |
分析 酵母菌属于真核生物,颤藻属于原核生物中的蓝藻,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主要区别是原核生物没有核膜包被的典型的细胞核,它们的共同点是细胞结构都有细胞、细胞膜、细胞质基质和核糖体.
在温度等条件适宜、营养物质充足和没有敌害、没有竞争的条件下,种群数量呈“J”型曲线增长,但是在实际情况下,种群数量其实是呈“S”型曲线增长.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
解答 解:(1)酵母菌与颤藻共有的细胞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基质和核糖体.酵母菌是异养兼性厌氧菌,醋酸菌和蓝藻都是需氧型生物,其中蓝藻可进行光合作用生成氧气,所以从含有酵母菌、醋酸菌、蓝藻的培养液中分离出酵母菌,最简单的培养方法是将它们放在无光、无氧条件下进行培养;又由于酵母菌能够抗抗生素,因此也可以在培养液中加入青霉素等抗生素培养.
(2)甲图装置中排气口的胶管设计成长而弯曲的目的是防止空气中的杂菌污染.
(3)实验的最初阶段,由于温度等条件适宜、营养物质充足和没有敌害、没有竞争,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呈“J”型曲线增长.
(4)从乙图知,T1后开始产生乙醇,即出现无氧呼吸,此过程产生的少量ATP的发生场所是细胞质基质.
(5)某同学在乙图中的T3时取样,统计的酵母菌种群数量明显高于D点对应的数量,原因可能有取样时培养液未摇匀,从底部取样;未染色,统计的菌体数包含了死亡的菌体和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出现错误等.
(6)在利用酵母菌进行酿酒时,严格密封的情况下发现酒中酸味过重,最可能的原因是培养液或菌种混有能产生酸性物质的微生物.
(7)有氧呼吸时,吸收氧气量和释放二氧化碳量相等;无氧呼吸不吸收氧气,但释放二氧化碳.呼吸过程中释放的二氧化碳被装置中的NaOH溶液吸收了,所以瓶中酵母菌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时,只有氧气的消耗,红色液滴向左移动.只进行无氧呼吸时,红色液滴不移动.
故答案为:
(1)细胞壁 核糖体 无光、无氧 青霉素等抗生素
(2)防止空气中的杂菌污染
(3)温度等条件适宜、营养物质充足“J”形
(4)T1 细胞质基质
(5)取样时培养液未摇匀,从底部取样 未染色,统计的菌体数包含了死亡的菌体
(6)培养液或菌种混有能产生酸性物质的微生物
(7)Ⅰ.左Ⅱ.只进行无氧呼吸
点评 本题考查了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区别、种群的数量变化以及呼吸作用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从题目所给的图形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识记并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力.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仅有效应器即可发生反射 | |
B. | 感觉疼痛,说明兴奋已经传递到脊髓 | |
C. | 反射发生时有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 |
D. | 反射发生时,信号分子与突触前膜上的受体发生识别和结合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frac{11}{18}$ | B. | $\frac{5}{9}$ | C. | $\frac{4}{9}$ | D. | $\frac{3}{5}$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生产者全是真核生物 | B. | 消费者全是异养型真核生物 | ||
C. | 分解者只包括腐生细菌和真菌 | D. | 病毒是专性寄生生物,属于消费者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在花生子叶薄片上滴加苏丹Ⅲ染液,若发现满视野都呈现橘黄色,可以滴1~2滴50%盐酸洗去浮色 | |
B. | 人体用于维持体温的热能来自于ATP水解释放的能量 | |
C. | 用透气的消毒纱布包扎伤口可抑制破伤风芽孢杆菌增殖 | |
D. | 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复原过程中,液泡里的色素渗透出细胞导致细胞液颜色变浅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从反应类型来看.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催化的是一种水解反应 | |
B. |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活性会受温度、pH等外界条件的影响 | |
C. | 一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只能识别双链DNA中某种特定的脱氧核苷酸序列 | |
D. |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识别序列越长,则该序列在DNA中出现的几率就越大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等位基因相互作用 | B. | 等位基因相对独立 | ||
C. | 等位基因分离 | D. | 等位基因随配子传递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