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癌症又称为恶性肿瘤,是在各种致癌因子的作用下,细胞生长与增殖的调控发生严重紊乱的结果.阅读下列有关细胞癌变的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1:科学家们在研究中发现,将苏丹红一号染料直接注射入小鼠膀胱后(小鼠正常体细胞有22对染色体),膀胱被诱发产生了癌症.
资料2:从小鼠膀胱癌细胞中分离导致细胞癌变的ras基因,将其与正常细胞相应的DNA片段比较,癌变的ras基因有一个碱基对发生了变化,使原癌基因控制编码第12个氨基酸的密码子GCC(甘氨酸)变成了GUC(缬氨酸).这种突变ras的肿瘤蛋白,能持续促进细胞增殖.
(1)苏丹红一号染料属于
 
因子,它可使
 
发生改变,从而使正常细胞转化成癌细胞.
(2)以资料2中ras基因为例,说明基因表达的过程.
 

(3)A图为小鼠膀胱癌细胞的一个细胞周期(G1、S、G2组成了分裂间期,M为分裂期)中的细胞核内DNA含量的变化曲线,B图表示处于-个细胞周期中各个时期细胞数目变化.

①从A图可知,癌细胞的分裂方式是
 
.B图中的DNA含量为2C-4C之间的细胞,处在A图中的
 
期.
②二氯甲二乙胺是一种常用的化疗药物,能够阻止参与DNA分子复制的酶与DNA的相互作用,用二氯甲二乙胺处理后,B图中DNA含量为
 
C的细胞数目会增加.
③细胞周期中,完成各期所需时间的计算公式是t=T×
n
N
(T为一个细胞周期所需的时间,N为取样的总细胞数,n是各期的细胞数),根据图示与公式,S期细胞数是
 
千个.
考点:细胞癌变的原因,有丝分裂过程及其变化规律
专题:
分析:在间期的G1、G2时期,细胞核进行转录,需要核糖核苷酸为原料;在间期的S期,进行DNA复制;DNA合成抑制剂处理,则细胞不能继续进行分裂,导致间期的细胞数目增多,根据分析回答.
解答: 解:(1)苏丹红一号染料属于化学致癌因子,它可使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改变,从而使正常细胞转化成癌细胞.
(2)原癌基因控制编码第12个氨基酸的密码子GCC(甘氨酸)变成了(缬氨酸),说明密码子中碱基C→U,因此相应基因中发生突变的碱基对是C∥G→T∥A.基因表达的过程为基因突变
转录
GUC
翻译
缬氨酸.
(3)①从A图可知,癌细胞的分裂方式是有丝分裂.B图中的DNA含量为2C-4C之间的细胞,即正在进行DNA复制时期的细胞,处在A图中的S期.
②二氯甲二乙胺是一种常用的化疗药物,能够阻止参与DNA分子复制的酶与DNA的相互作用,即可以阻止DNA的复制,用二氯甲二乙胺处理后,由于DNA不能复制,能DNA含量为2C-44C,以及4C的细胞可以继续进行细胞分裂,所以,B图中DNA含量为2C的细胞数目会增加.
③由图A可知,细胞周期为10h,S期为2h,由图B可知取样的总细胞数为6+
1
2
+
1
2
+
1
2
+
1
2
+2=10千个,代入公式t=T×
n
N
,可得S期细胞数是2千个.
故答案为:
(1)化学致癌     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
(2)基因突变
转录
GUC
翻译
缬氨酸
(3)①有丝分裂    S      
②2        
③2
点评:本题以细胞分裂图、DNA的数量变化曲线为背景考查有丝分裂过程的理解和识图能力,比较综合,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熟练记忆和灵活运用是解答的关键.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下列关于遗传信息表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真核细胞的转录和翻译场所相同
B、DNA聚合酶识别基因启动子,并与之结合,然后开始转录
C、核糖体认读到mRNA上的终止密码时翻译即终止
D、翻译过程所需的原料是四种核糖核苷酸分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光合作用实质是(  )
A、把二氧化碳转变成ATP
B、产生化学能,贮藏在ATP中
C、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贮藏在ATP中
D、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光能转变成化学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真核细胞中具有单层膜结构的细胞器是(  )
A、线粒体和叶绿体
B、高尔基体和内质网
C、核糖体和内质网
D、中心体和高尔基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如图表示动物、植物细胞二合一亚显微结构模式图.
(注意:[]中填图中的数字,
 
 中填相应文字)

(1)A图表示动物细胞的模式图,因为此细胞具有[
 
]
 
而没有细胞壁、叶绿体和
 
.若某细胞含有AB两图中各种细胞器,则为
 
细胞.
(2)提供细胞能量的“动力车间”为[
 
]
 
.它是细胞进行
 
的主要场所.
(3)能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并合成有机物的细胞器是[
 
]
 

(4)肽键形成的场所是[
 
]
 

(5)如果A图是人体口腔上皮细胞,则具有双层膜的结构是
 

(6)如果B图为玉米的根尖细胞,则应该没有[
 
]
 

(7)如果B图为玉米的叶肉细胞,都具有色素的一组细胞器是:
 

(8)细胞核中遗传物质的载体是[12]
 

(9)比较图A、B两部分,
 
细胞(填“A”或“B”)比较适合作为观察线粒体的实验材料.
(10)为研究细胞内各种组成成分和功能,需将细胞器分离.分离各种细胞器常用的方法是
 

(11)图中这两种细胞的形态和功能上所存在的差异,体现了细胞的
 
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细胞内各种化学反应的介质.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农民将新收获的种子放在场院晒,是为了除去部分
 
,然后将其储存.这样做有两个目的,一是防止水分过多而霉变;二是可降低种子的
 
作用从而减少有机物的消耗.这说明
 
水多代谢旺盛.
(2)如果晒过的种子再用火烘烤,失去的是
 

(3)血液凝固时
 
水变成
 
水.这说明自由水和结合水可以互相转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人体细胞中组成核酸的五碳糖、碱基和核苷酸种类依次是(  )
A、2、4、4
B、4、4、4
C、2、8、8
D、2、5、8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病毒入侵人体后,机体会通过特异性免疫来将其清除.回答下列问题:
(1)机体清除病毒的过程中,吞噬细胞发挥的作用是
 

(2)淋巴因子和抗体都属于免疫系统中的
 
,分别由
 
 
分泌.
(3)B淋巴细胞结合特定的抗原后,在
 
的刺激下,通过
 
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B细胞.
(4)
 
与被病毒感染的宿主细胞亲密接触,使靶细胞以
 
的方式裂解死亡.
(5)与B淋巴细胞相比,为了适应相应的功能,效应B细胞中含有丰富的
 
(答出一种细胞器即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根据免疫基本原理回答下列问题:
(1)能正确表示病毒或病菌侵入机体后,引起血液中抗体浓度变化的是(①表示第一次感染,②表示第二次感染)
 


(2)根据病毒入侵机体后引起血液中抗体浓度变化的规律,为提高人体对病毒的免疫能力,应采取的措施是向人体注射
 

A.灭活抗原       B.抗体         C.抗生素          D.抗病毒药物
(3)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依靠细胞膜表面的
 
识别抗原.
(4)机体合成的数百万种抗体对抗原的特异性识别是由于抗体分子结构中的
 
不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