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个体发育的不同时期,血红蛋白存在差异。图K10?3是人体发育过程中构成血红蛋白的各多肽链所占的百分比,图中1、2、3、4、5、6表示6种多肽链。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
图K10?3
A.人体发育的不同时期,蛋白质的来源不同
B.出生前后摄取的营养成分不同,所以合成的血红蛋白不同
C.出生前后细胞中的基因不同,所以合成的血红蛋白不同
D.是发育过程中编码血红蛋白的基因在不同发育阶段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手册:第18讲 生物变异的来源(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图中的甲、乙为染色体配对时出现的一种现象,丙、丁是染色体交叉互换的现象,①至④是对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或结果的解释,其中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甲 乙 丙 丁
①图甲的一条染色体可能有片段缺失 ②图乙的一条染色体可能有片段倒位 ③图丙会导致染色体片段重复 ④图丁会导致基因重组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手册:第13讲 自由组合定律B(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某生物的测交后代中只有两种表现型且比例为1∶1,则该生物( )
A.一定只含有一对等位基因
B.一定不含有等位基因
C.不可能含有两对以上的等位基因
D.一定产生两种比值相等的配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手册:第12讲 分离定律(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演绎推理→检验推理→得出结论”五个基本环节。孟德尔利用该方法发现了两大遗传规律。下列有关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豌豆是自花传粉植物,实验过程免去了人工授粉的麻烦
B.解释实验现象时,提出的“假说”是F1 产生配子时,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
C.解释性状分离现象的“演绎”过程是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代出现两种表现型,且比例接近于1∶1
D.检验假设阶段完成的实验是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手册:第11讲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对减数分裂和受精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可使后代从双亲各获得一半的DNA
B.受精时精卵相互识别的物质基础是细胞膜的流动性
C.精卵细胞融合的实质是两个细胞的细胞质合二为一
D.使后代产生不同于双亲的基因组合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手册:第10讲 细胞的分化、衰老和凋亡(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有关细胞分化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某细胞中存在血红蛋白说明其已经发生分化
B.蝌蚪尾巴消失过程中,没有发生细胞分化
C.小麦花粉经离体培养发育成单倍体植株的过程中,发生了细胞分化
D.细胞分化导致基因选择性表达,细胞种类增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单元基础训练卷7(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一个双链均被32P标记的噬菌体DNA上有x个碱基对,其中腺嘌呤有m个。用这个噬菌体侵染只含31P的大肠杆菌,共释放出128个子代噬菌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过程至少需要64(x-m)个胞嘧啶脱氧核苷酸
B.噬菌体增殖需要细菌提供原料、模板和酶等
C.只含31P与含32P的子代噬菌体的比例为63∶1
D.若该DNA上的基因发生突变,则其长度一定改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单元基础训练卷5(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果蝇的红眼(W)对白眼(w)为显性,该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一只红眼果蝇与一只白眼果蝇交配,子代雄果蝇与亲代雌果蝇眼色相同,子代雌果蝇则与亲代雄果蝇眼色相同,以下结论不能得出的是( )
A.亲代雄果蝇为红眼,雌果蝇为白眼
B.亲代雌雄果蝇体细胞内均不存在红眼与白眼这对等位基因
C.F1雌雄个体交配,F2出现白眼果蝇的概率为1/4
D.F2雌雄个体基因型不是与亲代相同就是与F1相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45分钟单元基础训练卷5(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某植物的花色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纯合的蓝色品种与纯合的紫色品种杂交,F1为蓝色,F1自交得F2为1紫∶6红∶9蓝。若将F2中的红色植株的花粉两两融合,培养出的融合植株表现型和基因型的种类分别是( )
A.3种、6种 B.2种、3种
C.4种、4种 D.2种、4种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