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图1表示人体肝细胞内部分物质转变的简图,图2为某人在医院空腹口服葡萄糖后的血糖变化检验报告单,据图回答
【1】图1中物质A是指_____,物质C是指_____
【2】图1中④过程称为_____作用,图1中的甘油三酯往往以_____的形式进入血液
【3】图2中,0到半小时,血糖上升的原因是_____.
【4】图2中,半小时到一小时,其体内的_____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图1中_____ 加快(填序号),与该激素有拮抗作用的激素_____.
【5】用14C标记的葡萄糖研究肝细胞内糖代谢的过程中,发现血浆中的白蛋白亦出现放射性.在白蛋白合成和分泌的过程中,依次出现放射性的细胞器是_____.
【6】据图2判断,此人血糖浓度变化是否正常?_____(是或否)
【答案】
【1】 丙酮酸 脂肪酸
【2】 转氨基 自由扩散
【3】葡萄糖经小肠吸收后进入到血浆中
【4】 胰岛B细胞 ①⑦ 胰高血糖素
【5】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
【6】是
【解析】
糖类、脂肪和蛋白质代谢中,糖类→血糖(葡萄糖),主要用于氧化分解,过量转化为糖原,再过量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也可将分解中间产物丙酮酸通过氨基转换作用形成氨基酸→蛋白质;脂类在机体能量供应不足的情况下,氧化分解,或转化为血糖(葡萄糖);蛋白质在机体能量供应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或病变情况下,氧化分解,转化为糖类和脂肪,或者蛋白质摄取过多也会转化为糖类和脂肪储存起来。
【1】识图分析可知,葡萄糖经糖酵解转化成丙酮酸,二碳化合物可转化成脂肪酸。
【2】丙酮酸经转氨基作用形成丙氨酸;细胞膜是有磷脂构成的,是脂溶性的,据相似相容原理,甘油三酯可以通过自由扩散穿过细胞膜。
【3】图2中,0到半小时,血糖上升的原因是葡萄糖经小肠吸收后进入到血浆中。
【4】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浓度的作用,图2中,半小时到一小时,其体内的血糖浓度上升,因此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增多。胰岛素通过促进葡萄糖的去路从而降低血糖浓度,图示中①⑦表示葡萄糖的去路;胰高血糖素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因此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之间具有拮抗作用。
【5】根据题图可知,葡萄糖可转化为丙氨酸,用14C标记葡萄糖,在肝细胞内代谢转化为丙氨酸有放射性,合成蛋白质也会出现放射性。白蛋白为胞外蛋白(分泌蛋白),在核糖体中合成,经过内质网的加工、高尔基体的包装,以胞吐的形式分泌到细胞外,因此依次出现放射性的细胞器是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
【6】正常人空腹时血糖浓度为3.9-6.1mmol/L,据图2中此人空腹血糖浓度为4.70mmol/L,判断此人血糖浓度变化是正常的。
本题考查三大类营养物质的转化以及血糖的调节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转化过程和代谢情况,理解血糖的来源和去路以及调节过程,识记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功能,把握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加工以及运输的过程,这是该题考查的重点;利用血糖调节的知识点解决问题是突破该题的关键。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表示人和动物营养物质的代谢,请据图回答:
【1】上图中糖类、脂类、蛋白质之间转化的枢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物质),其共有的代谢终产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B、C名称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血脂的来源除了①以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其中①以______形式运输。血脂含量过高可能引起高脂血症,治疗高脂血症的方法首先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是一个反射弧的部分结构示意图,甲、乙表示连接在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表。当在 A 点给予一定的 刺激时,甲、乙电流表的指针发生的变化正确的是( )
A.甲发生一次偏转,乙不偏转
B.甲、乙都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C.甲不偏转,乙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D.甲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乙不偏转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为大鼠皮肤在不同温度下测得的温度感受发放冲动频率,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温觉感受器敏感的温度范围比冷觉感受器要小
B.温觉感受器对皮肤温度变化速率更敏感
C.冷觉感受器在0﹣10℃左右时敏感性最强
D.在43℃时,温觉感受器发送冲动频率最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表示与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有关的部分结构及关系,(“+”表示促进作用,“﹣”表示抑制作用),以下描述错误的是( )
A.a细胞为下丘脑细胞
B.激素A、B、C分别是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素、甲状腺素
C.①处效应为抑制效应
D.正常情况下,当人体进入寒冷环境中,激素C分泌量将上升,导致产热量增加,体内酶的活性上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科学家通过杂交瘤细胞培养生产单克隆抗体的过程如图所示,字母代表物质或细胞。请回答:
【1】图中将_____注入小鼠体内,而后从小鼠脾脏中获得B淋巴细胞,其中至少1个B淋巴细胞能产生抗该抗原的抗体。
【2】生产单克隆抗体一般不直接培养经免疫过的B淋巴细胞,主要原因是_____.因此在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中之所以选用骨髓瘤细胞与之融合,从而使融合后的杂交瘤细胞具有_____的特性。
【3】图中进行筛选的原因是容器中一般同时存在_____种细胞。
【4】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运用了_____的动物细胞工程技术手段。(至少答出两项)
【5】得到较稳定的杂交瘤细胞后,需进行培养才能获得抗体。一般可采用体内培养和体外培养两种方式,动物细胞的体外培养对环境条件有比较高要求,如培养液需适宜的温度、_____等。(至少答出两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为ATP—ADP循环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葡萄糖分解产生的能量①可用于光反应B.能量②可以使得肌肉中的能量增加
C.该循环速度很快可以合成大量ATPD.ATP的合成不会产生水分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小麦育种专家育成的“小麦二体异附加系”,能将长穗偃麦草的抗病、高产 等基因转移到小麦中。普通小麦 6n=42,记为 42W;长穗偃麦草 2n=14, 记为 14E。如图为普通小麦与长穗偃麦草杂交选育“小麦二体异附加系” 示意图。根据流程示意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普通小麦与长穗偃麦草为同一个物种,杂交产生的 F1 为四倍体
B.①过程可用低温抑制染色体着丝点分裂而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
C.乙中来自长穗偃麦草的染色体不能联会,产生8 种不同染色体数目的配子
D.丁自交产生的子代中,含有两条来自长穗偃麦草染色体的植株戊占 1/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材料1:在全球热带地区每年约有300万人死于由蚊虫传播的疟疾,其中有100万以上的儿童。因此从1960年起WHO发起灭绝传播疟疾的蚊虫运动。在蚊虫滋生地喷洒杀虫剂DDT,早期的结果前途光明,相当少的毒药就能杀死99%的蚊虫。但这种势头不久就减弱了,灭绝计划也终止了。
【1】图1示意连续使用DDT后抗药性昆虫的比例变化,这一结果表明:_________。
【2】是杀虫剂创造了抗药性昆虫吗?试用进化理论评价之:_____________。
材料2:现代医学十分关注细菌对抗生素的抗药性。图2示意某种细菌内的部分代谢、基因表达过程和某些抗生素的抑制位点。据图回答:
【3】原核细胞、真核细胞遗传信息的传递都遵循“中心法则”,但也有一定差别:原核细胞转录和翻译没有时空分隔,因为其没有____(亚显微结构)。图2中“TCAC”的物质转变过程名称是_________。
【4】若图3表示大肠杆菌能抗利福平,则原因最可能是控制合成图2中“I”所指酶的基因发生了______。这种变化是原已存在的,还是在利福平诱导下产生的?某同学设计了如图3的过程(圆点表示菌落)。
培养皿中培养基的基本配方:
配方 | 蛋白胨 | 乳糖 | K2HPO4 | 水 | 琼脂 | 20% 伊红水溶液 | 0.325% 美蓝水溶液 | 利福平溶液 50mg/mL | pH值 |
含量 | 10g | 10g | 2g | 1000mL | 25g | 20mL | 20mL | 20mL | 7.2~7.4 |
【5】在培养基中加利福平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加伊红一美蓝的目的是____________。该培养基是____。
A.固体培养基 B.液体培养基 C.通用培养基 D.选择培养基
【6】该实验有两个假设
假设一:大肠杆菌的抗利福平突变发生在大肠杆菌与利福平接触之前。
假设二:大肠杆菌的抗利福平突变发生在大肠杆菌与利福平接触之后。
你认为图3中的实验结果支持上述哪个假设:________,如果另一个假设成立的话,实验结果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