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据图分析:在黑暗条件下,植物和小鼠均只进行呼吸作用,此时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在光照条件下,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而小鼠仍只进行呼吸作用.
装置Ⅳ处的NaOH溶液会吸收流动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会使装置中气体总量减少,并且光合作用原料减少,抑制光合作用.
解答 解:(1)图1开关①打开,②③关闭,表示Ⅳ处的NaOH溶液不吸收二氧化碳.如果不给光照,装置内的植物和小鼠均进行呼吸作用,此时会消耗装置内的氧气,释放二氧化碳,导致装置中二氧化碳量增加.
(2)同样条件下,给装置Ⅰ充足的水、矿质元素,同时给以光照一段时间内,此时Ⅰ处的植物会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而当空气流动到Ⅲ处时,小鼠会进行呼吸作用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因此B中O2相对多,D处CO2相对多.
(3)开关①关闭,②③打开时,空气就会经过装置Ⅳ,Ⅳ处的NaOH溶液会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同样光照条件下,由于二氧化碳浓度不断减少,使光合作用暗反应中的二氧化碳固定减弱,导致Ⅰ中植物叶肉细胞中三碳化合物的来路减少,去路不变,最终三碳化合物的含量减少;由于装置中二氧化碳被吸收,导致装置中气体总量减少,因此C液面上升.
(4)由上述一系列实验可知影响光合作用的外界因素有光照强度、CO2浓度等.
故答案为:
(1)CO2
(2)O2
(3)减少 上升
(4)光照强度和CO2浓度
点评 本题考查了影响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环境因素等方面的知识,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难度,对考生具有较高的能力要求.要求考生能够准确分析实验装置图,理清在黑暗和光照条件下的气体交换,并明确NaOH溶液的生理作用以及对植物光合作用造成的影响.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吉林省长春市普通高一上学期质量检测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有关物质运输的叙述,正确的是
A.葡萄糖进入细胞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
B.甘油分子逆浓度梯度运输的过程是自由扩散
C.氨基酸主动运输进入小肠上皮细胞不消耗ATP
D.分泌蛋白的运输过程体现了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6届山东省聊城市高三10月阶段性测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在探索遗传本质的过程中,下列科学发现与研究方法相一致的是
①孟德尔进行豌豆杂交实验,提出遗传规律
②萨顿研究蝗虫的减数分裂,提出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
③摩尔根进行果蝇杂交实验,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A.①假说—演绎法 ②假说—演绎法 ③类比推理法
B.①假说—演绎法 ②类比推理法 ③类比推理法
C.①假说—演绎法 ②类比推理法 ③假说—演绎法
D.①类比推理法 ②假说一演绎法 ③类比推理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刺激效应T细胞分化成为记忆细胞 | |
B. | 刺激吞噬细胞产生乙肝病毒抗体 | |
C. | 可促进浆细胞释放淋巴因子 | |
D. | 剌激机体产生能与乙肝病毒特异性结合的抗体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血友病女性患者的父亲也患病 | |
B. | 短指的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 | |
C. | 白化病通常在一个家系中的几代人中连续出现 | |
D. | 抗维生素D佝偻病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数:DNA分子数=2:1 | |
B. | 该动物个体出现图示细胞的器官中染色体数目最多为8条 | |
C. | 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A与B彼此分离,a、a′、b、b′自由组合 | |
D. | 若该细胞仅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A、B未分开,则其形成的正常和异常精子的比例为1:1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野兔、鹿及昆虫均为初级消费者 | |
B. | 狼和云豹在不同食物链上均属于同一营养级 | |
C. | 该食物网共有4条食物链 | |
D. | 如果土壤受到污染,鹰体内的污染物积累浓度可能最高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基因E2形成E1时,该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和其上的遗传信息会发生改变 | |
B. | 基因E2突变形成E1,该变化是由基因中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导致的 | |
C. | 基因E2形成E1时,定会使代谢加快,细胞中含糖量增加,采摘的果实更加香甜 | |
D. | 在自然选择作用下,该种群基因库中基因E2的基因频率会发生改变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