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糖类合成时可能需要蛋白质的参与 | |
B. | 二糖只有水解成葡萄糖才能被吸收和利用 | |
C. | 细胞膜外表面能和糖类结合的只有蛋白质 | |
D. | 人和动物血液中葡萄糖低于正常含量时,肝糖原和肌糖原分解产生葡萄糖及时补充 |
分析 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RNA.
2、糖类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葡萄糖、核糖、脱氧核糖等不能水解的糖称为单糖,由2个单糖脱水缩合形成的糖称为二糖,多糖有淀粉、纤维素和糖原,糖原是动物细胞的储能物质,淀粉是植物细胞的储能物质,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成分.
3、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与糖类结合形成的糖蛋白,与细胞表面的识别有关;在消化道和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的还有保护和润滑作用.
4、血糖的来源:食物中的糖类的消化吸收、肝糖元的分解、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去向:血糖的氧化分解为CO2、H2O和能量、合成肝糖原、肌糖原 (肌糖原只能合成不能水解)、血糖转化为脂肪、某些氨基酸.
解答 解:A、细胞中糖类的合成需要酶的参与,催化糖类合成的酶为蛋白质,A正确;
B、二糖只有水解成单糖(不一定是葡萄糖)才能被吸收和利用,B错误;
C、细胞膜外表面能和糖类结合的除了蛋白质外还有脂质,C错误;
D、人和动物血液中葡萄糖低于正常含量时,肝糖原可分解产生葡萄糖及时补充,而肌糖原不能分解成葡萄糖,D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的知识,考生识记细胞中糖类的种类和功能是解题的关键.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显微镜下绝大多数细胞中能观察到染色体 | |
B. | 解离有利于根尖分生区细胞分离 | |
C. | 漂洗的目的是洗去盐酸和酒精,防止解离过度 | |
D. | 若用促进分裂的药物处理根尖,则更有利于观察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人的成熟红细胞中,均能发生①②③过程 | |
B. | RNA聚合酶催化过程②,其作用底物为RNA,需要脱氧核糖核苷酸为原料 | |
C. | 过程③中,刚合成的分泌蛋白还需经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变为成熟蛋白 | |
D. | 过程③发生在核糖体中,不发生碱基互补配对过程,也不需要酶的参与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用斐林试剂检测甘蔗组织中的还原糖 | |
B. | 用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剂染洋葱鱗片叶内表皮细胞,可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 |
C. | 用健那绿染液染黑藻叶可观察线粒体的形态和分布 | |
D. | 用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观察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取样地点 | 取样时间 | 动物种类及数量 | ||
蚂蚁 | 蚯蚓 | 蜈蚣 | ||
溪边土壤 | 上午10点 | 很少 | 较多 | 非常多 |
晚上10点 | 少 | 多 | 较多 | |
旱地土壤 | 上午10点 | 非常多 | 较少 | 较少 |
晚上10点 | 较多 | 少 | 很少 |
A. | 表中所列出的三种动物均为消费者 | |
B. | 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表中土壤动物的种群密度 | |
C. | 实验探究了水分和时间对土壤动物分布的影响 | |
D. | 调查时应尽量在土壤深层取样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学年广东省汕头市高二上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如图为生态系统碳元素的循环途径(图中数字表示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生态系统中A、B(B1、B2、B3)、C共同构成了 .
(2)碳元素主要通过[①] 途径进入生物群落,[②]为生物的 作用.成分C所起的作用是 .
(3)图中捕食者能依据被捕食者的气味捕猎,说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 .
(4)若图中A固定的太阳能为600kJ,则该生态系统中次级消费者最少可得到能量 kJ.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渠道是 .
(5)森林能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等作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若森林遭到毁灭性破坏时不能自动恢复,这一事实说明 .
(6)如果环境中的某种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既不能被分解,也不能排出体外,则该物质经 的传递后,便可在不同的生物体内积累.因此,通常生物所在的营养级 ,该有毒物质在其体内的积累量越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甲试管比乙试管产生的气泡多 | |
B. | 甲试管和乙试管产生的气泡一样多 | |
C. | 甲试管比乙试管产生的气泡少 | |
D. | 甲试管产生气泡,乙试管不产生气泡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