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11.薇甘菊是珠三角危害最大的外来入侵物种之一.某科研小组对薇甘菊入侵红树林的有关状况进行研究,他们选取未被入侵的红树林群落、轻度入侵的“红树林--薇甘菊”群落、重度入侵且以薇甘菊为主的群落和无植被覆盖的光滩(分别编号为A、B、C、D)进行实验,实验结果如表.
群落ABCD
植物种类150121690
有机碳储量(吨/公顷)植被56.250.943.50
凋落物2.03.55.40
土壤161.9143.2117.786.1
总计220.1197.6166.686.1
(1)研究人员可采用样方法调查各群落的植物种类,选取样方的关键是随机取样,表中数值应是植物种类平均值.
(2)调查结果显示随薇甘菊入侵强度增大,群落中植物的丰富度的变化是减小(“增大”、“减小”、“不变”).
(3)薇甘菊入侵使植被凋落程度增大(“增大”、“减小”、“不变”),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降低(“升高”、“降低”、“不变”),最可能的原因是分解者的种类和数量增加,分解者分解作用加强.
(4)调查研究说明外来物种的入侵能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该实验的名称是探究薇甘菊入侵对红树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结论是凋落物碳储量随薇甘菊入侵强度的增加而增加,植被、土壤碳储量和生态系统碳储量随薇甘菊入侵强度的增加而减少.薇甘菊与某种红树之间因争夺空间、原料等而存在竞争关系.从光滩上开始的群落演替类型属于次生演替.

解答 解:(1)研究人员可采用样方法调查各群落的植物种类,选取样方的关键是随机取样,表中数值应是平均值.
(2)调查结果显示随薇甘菊入侵强度增大,群落中植物的丰富度减小.
(3)据图表数据分析可知,与A未被入侵的红树林群落相比,B轻度入侵的“红树林--薇甘菊”群落、C重度入侵且以薇甘菊为主的群落中凋落物明显增多,故薇甘菊入侵使植被凋落程度增大,土壤碳储量随薇甘菊入侵强度的增加而减少.原因最可能是分解者的种类和数量增加,分解者分解作用加强.
(4)调查研究说明外来物种的入侵能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故答案为:
(1)随机取样      平均值
(2)减小
(3)增大       降低       分解者的种类和数量增加,分解者分解作用加强
(4)速度和方向

点评 本题结合图表数据,考查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群落的结构和演替,要求考生识记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识记群落演替的特点,识记群落的结构,识记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再对个小题作出准确的判断,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研究发现,水分子进入植物细胞的两种方式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不需要水通道蛋白的跨膜运输方式为自由扩散
B.土壤溶液浓度过高时植物只通过水通道蛋白失水
C.水分子通过水通道蛋白是顺其浓度梯度进行的
D.根毛细胞吸水能力与其细胞液的渗透压大小有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如图甲表示某豆科植物种子萌发过程中CO2释放和O2吸收速率的变化趋势,图乙表示该豆科植物叶肉细胞中C3的相对含量在夏季某天24h内(有一段时间乌云遮蔽)的变化趋势.据图回答问题:

(1)图甲中,在12~24h期间,萌发种子的呼吸方式是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2)图甲中,第48h后,萌发的种子O2吸收速率超过CO2释放速率.其原因是细胞呼吸的底物中可能还有脂肪等物质.
(3)图乙中,叶肉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区间是曲线B~I段所对应的时间,乌云消失的时间可能是曲线上D点对应的时刻.与F点相比,G点叶绿体中NADPH的含量较高(选填“高”或“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9.下列有关生态学规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低碳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B.在农田中适当增加食物链,能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C.雄鸟求偶时进行复杂的求偶炫耀说明信息传递能调节种间关系
D.红树林在调节气候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6.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葡萄糖不能进入线粒体可能由于膜上缺少葡萄糖载体
B.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所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C.K+是维持细胞内渗透压的主要离子,神经纤维兴奋部位膜内的Na+浓度高于膜外
D.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在生物群落中沿着食物链(网)进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6.某生态研究所对某个自然保护区中的入侵生物互花米草进行了以下相关研究.
Ⅰ.互花米草入侵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得到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数(A1:互花米草A2:自然滩涂)密度(B1:互花米草、B2自然滩涂)随垂直深度变化的相关数据,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研究中,统计底栖动物丰富度的方法为记名计算法.每个样方分别采集6个深度的泥样,以了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
(2)由图中数据可以看出,随着泥层深度的增加,两种滩涂大型底栖动物的密度均有减小的趋势,大型底栖动物主要分布在表层的主要原因为表层食物多,氧气充足.
(3)某地的互花米草堵塞航道,影响船只出港,研究人员从其原生地引入麦角菌,该菌能够感染互花米草花部,从而降低其种子的产生.麦角菌和互花米草的种间关系为寄生.
Ⅱ.研究人员发现该保护区中的麋鹿喜食互换米草,随后对麋鹿几年的数量变化进行的调查.
麋鹿自1987年以后的数量变化如表:
年份198719881989199019911992
出生率/%17.927.329.622.724.930.2
存活数/只4454667896122
根据上述信息,请回答:
在半散养环境下,由于麋鹿种群对植被的采食与践踏,造成栖息地环境的改变,如大多沼泽植物逐渐消失,某些植物数量有所增加等.
(1)麋鹿采食同化的碳主要通过呼吸作用释放到无机环境中.
(2)保护区内生物群落发生改变,这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3.氮肥是农业生产必不可少的肥料.现有某科研小组为研究氮水平对玉米幼苗光合作用的影响,在实验室利用缺少氮元素的完全培养液培养玉米幼苗,定时给各组培养液添加不同浓度的氮元素,培养一段时间后,分别测定各组玉米幼苗相关指标的相对值,结果如表.请分析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培养液中氮浓度( mmol/L)
(mmol/L)
各指标相对值
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酸化酶含量
00.02.00.3
43.72.20.9
84.52.41.6
124.22.61.2
164.02.60.8
(1)据表中结果可知,适合玉米幼苗生长发育所需的最适(最经济)氮元素浓度是8mmol/L,在羧化酶等一系列酶的作用下,C3接受ATP释放的能量并被还原,随后再经一系列变化形成糖类和C5
(2)上述实验的培养液中氮元素浓度在4mmol/L的条件下,玉米幼苗叶肉细胞中,在叶绿体光反应阶段产生的O2能扩散到该细胞的线粒体中被消耗掉一部分(填“全部”或“一部分”),结合上表实验结果加以解释:净光合速率大于零(或光合作用产生O2速率大于呼吸作用消耗O2速率).
(3)有实验结果推测,当培养液中氮元素浓度大于12mmol/L时,玉米幼苗叶肉细胞的胞间CO2浓度变化趋势是升高(填“降低”“升高”或“不变”),结合如表实验结果加以解释:气孔导度不变,但羧化含量减少,CO2消耗速率降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0.科学研究发现,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主要合成某些专供输送到细胞外面的分泌物质,下列哪种物质是由这类核糖体合成(  )
A.血红蛋白B.呼吸氧化酶C.唾液淀粉酶D.性激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人体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人体肝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  )
A.血浆B.组织液C.淋巴D.细胞内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