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夫妇的子代患遗传病甲的概率是a,不患遗传病甲的概率是b;患遗传病乙的概率是c,不患遗传病乙的概率是d。那么下列表示这对夫妇生出只患甲、乙两种遗传病之一的孩子的概率的表达式正确的有几个
①ad+bc
②1-ac-bd
③a+c-2ac
④b+d-2bd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古代诗文中蕴含着一定的科学知识,如“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揭示了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下表中的诗文与所蕴含生命科学知识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生物体的生命活动需要能量作为动力,生命活动中发生着能量形式的转变。20世纪80年代,生态学家对哺乳动物的个体总代谢率(每小时耗氧量)、单位体重代谢率(每小时每千克体重的耗氧量)与个体大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部分实验数据如下表。
动物 | 体重/kg | 总耗氧量/O2· | 单位体重耗氧率/O2·kg-1·h-1 |
巢鼠 | 0.009 | 0.0225 | 2.50 |
黄鼠 | 0.096 | 0.09 | 0.93 |
猫 | 2.5 | 1.70 | 0.68 |
马 | 650 | 71.10 | 0.11 |
(1)动物体生命活动的能量来自细胞呼吸,细胞呼吸的实质是__________。细胞呼吸的主要方式是需氧呼吸,其第二阶段称为__________,与该阶段相关的酶分布在__________。
(2)哺乳动物总耗氧率随体重的增加而__________。相同生物量的巢鼠和马,单位时间内消耗的有机物哪个多?__________。
(3)从能量传递的效率分析,食物链甲(植物→巢鼠→猫)和食物链乙(植物→黄鼠→猫)中,能量传递效率较高的是食物链__________。
(4)对个体大小与单位体重耗氧率的相关性,作出合理的解释。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基因分离规律的实质是
A.子二代出现性状分离
B.子二代性状的分离比为3:1
C.测交后代性状的分离比为3:1
D.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已知水稻高杆(T)对矮杆(t)为显性,抗病(R)对感病(r)为显性。现将一株表现型为高秆抗病植株的花粉授给另一株相同表现型的植株,所得后代表现型是高秆:矮杆=3:1,抗病:感病=3:1。根据以上实验结果,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后代群体的表现型有4种
B.两株亲本可分别通过不同杂交组合获得
C.后代群体的基因型有9种
D.两株亲本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不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下列各项中,表达正确的是
A.n个碱基组成的DNA分子片段,其种类最多可达4n
B.某DNA分子含胸腺嘧啶a个,该DNA分子复制n次,需要游离的腺嘌呤a×2n-1
C.以杂合子(Dd)为亲本,让其连续自交n代,从理论上推算,第n代杂合子出现的概率为1/2n
D.连续培养噬菌体n代,则含母链的脱氧核苷酸链应占子代DNA的脱氧核苷酸链总数的1/2n-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农业生产中长期使用某种杀虫剂后,害虫的抗药性增强,杀虫效果下降,原因是
A.杀虫剂对害虫具有选择作用,使抗药性害虫的数量增加
B.杀虫剂诱发了害虫抗药性基因的产生
C.杀虫剂能诱导害虫分解药物的基因表达
D.害虫发生了定向突变,增强了抵抗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了探究酵母菌种群在不同条件下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如下实验,实验操作步骤如下:
第一步:配制无菌马铃薯葡萄精培养液和活化酵母菌液。
第二步:利用相同多套装置,按下表步骤操作。
第三步:用小球计数板计数装置中起始酵母菌收目,做好记录。
第四步:将各装置放在其它条件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
第五步:连续7天,每天随机抽时间取样并计数,做好记录。
回答下列问题:
(1)改正实验操作步骤中的一处错误:______
(2)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
(3)若该同学的操作合理,按照他的操作后记录的数据却比实际值偏大,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4)右图为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曲线,图中的曲线①、②、③和④分别对应____、______、_____、____组的结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一对夫妇的子代患遗传病甲的概率是a,不患遗传病甲的概率是b;患遗传病乙的概率是c,不患遗传病乙的概率是d。那么下列表示这对夫妇生出只患甲、乙两种遗传病之一的孩子的概率的表达式正确的有几个
①ad+bc
②1-ac-bd
③a+c-2ac
④b+d-2bd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