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细胞类型的变化是下列哪项造成的
A. 有丝分裂B. 减数分裂C. 细胞分化D. 细胞衰老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稳态是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当机体处于不同的外界环境或生理状态时,体内的组织、器官和系统的功能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但人体并不会因此失去稳态。下图是人体部分生理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若人的体温调节能力下降甚至丧失,最可能受损的部位是图中的________。
(2)当饮食中缺碘时,将导致图中[ ]________的合成受阻,进而引起激素①和③含量的变化趋势是______,这是一种________调节。
(3)在剧烈运动状态下,体内会启动一系列调节机制,其中支配肾上腺的内脏神经兴奋增强,其末梢内___________释放的神经递质与肾上腺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导致b分泌增多,从而促进________分解,引起血糖浓度的升高,以满足运动时对能量的需要。
(4)当人吃的食物过咸时,体内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会引起位于_________的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增加________的释放,进而引起________对水的重吸收增加,以保持体内水平衡。
(5)激素分泌后是弥散在内环境中的,但仅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有关需氧呼吸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在线粒体中葡萄糖被分解为CO2和H2OB. 在柠檬酸循环过程中有少量ATP生成
C. 电子传递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D. 与柠檬酸循环有关的酶分布在线粒体的嵴上和基质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所示为某家族系谱图,甲、乙两病均为单基因遗传病,其中一种遗传病在自然人群中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甲病和乙病的致病基因分别位于X染色体和常染色体上
B. Ⅲ-10的乙病致病基因和甲病致病基因的来源完全相同
C. 若Ⅱ-5和Ⅱ-6再生一个孩子,则该孩子正常的概率为9/16
D. 若Ⅰ-4是乙病基因携带者,则Ⅲ-13是乙病基因携带者的概率为1/8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关于黑藻、蓝藻、根尖分生区细胞以及叶肉细胞基本共性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 均具有将CO2转变成为有机物的能力
B. 均存在 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能量供应机制
C. 遗传信息均储存 在脱氧核糖核苷酸分子中
D. 均有以磷脂双分子层作为基本支架的生物膜系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表示光合作用过程,a、b、c、d表示物质,甲、乙表示场所,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物质a表示[H]和ATP
B. 物质d表示C5
C. 甲中色素不溶于水,只溶于有机溶剂
D. 乙中生理过程在有光、无光条件下都可进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蚕豆是具有较高固氮能力的豆科作物,但长期单作(单一连续种作)会导致蚕豆枯萎病(主要由尖孢镰刀菌引起)加重、产量降低,科研人员研究了小麦与蚕豆间作(相间种作)对蚕豆枯萎病发病率和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其结果如下。请回答问题。
种植 时间(天) | 微生物总量×107/(cfug-1) | 尖孢镰刀菌数量微生物总量×105/(cfug-1) | ||
间作蚕豆 | 单作蚕豆 | 间作蚕豆 | 单作蚕豆 | |
137 | 7.89 | 5.92 | 1.48 | 1.88 |
147 | 7.33 | 4.97 | 2.24 | 3.11 |
157 | 11.95 | 9.41 | 3.86 | 5.09 |
168 | 11.13 | 7.48 | 4.56 | 7.58 |
175 | 11.85 | 10.92 | 4.65 | 8.24 |
(1)__________与蚕豆共生,使蚕豆具有较高的固氮能力。调查蚕豆植株的患病率(患病个体数/被调查个体总数)可用__________法进行调查,土壤微生物数量测定可采用__________进行测定。
(2)小麦与蚕豆间作,一方面可提高土壤__________数量,加快土壤有机物的分解,释放较多的CO2;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分利用_________,从而提高小麦与蚕豆的光合效率。
(3)蚕豆枯委病的发病率与土壤尖孢镰刀菌数量呈正相关关系,间作土壤中的尖孢镰刀菌的数量较少,其可能原因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