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1.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描述错误的是(  )
A.人们现在都生活在各种人工环境中,因此,人类的进化不再受自然选择的影响
B.自然选择的实质是选择种群的有利基因,不决定新基因的产生
C.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隔离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
D.基因突变的方向和环境之间没有明确的因果关系

分析 基因突变可以产生新的基因,从而形成新的基因型,具有不定向性.自然选择选择有利变异,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生殖隔离的形成标志着新物种的形成,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

解答 解:A、人们生活在不同的人工环境中,但仍然受到自然选择的影响,A错误;
B、自然选择作用的对象是生物表现型.能产生新基因的只有突变.自然选择只能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不能产生新基因,B正确;
C、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C正确;
D、基因突变本身具有不定向性.基因突变可以受外界诱发引起突变,如果没有外界干扰时,突变也能自发形成,D正确.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了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物种的形成条件等相关内容,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6届湖北省荆门市高三8月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ATP是绝大多数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ATP含有三个磷酸基团

B.每个ATP中含有三个高能磷酸键

C.ATP的化学性质十分稳定

D.细胞中合成ATP的主要场所是核糖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4-2015学年北京市西城区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科学家将人体皮肤细胞改造成了多能干细胞——“iPS细胞”,人类“iPS细胞”可以形成神经细胞等人体多种组织细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iPS细胞”分化为神经细胞的过程体现了细胞的全能性

B.“iPS细胞”有细胞周期,它分化形成的神经细胞一般不具有细胞周期

C.“iPS细胞”可分化形成多种组织细胞,说明其在分裂时很容易发生突变

D.“iPS细胞”在培养时若发生癌变,其原因是正常基因突变成原癌基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9.DNA在复制解旋时,下列哪一对碱基从氢键连接处分开(  )
A.鸟嘌呤与胸腺嘧啶B.胸腺嘧啶和胞嘧啶
C.鸟嘌呤与胞嘧啶D.腺嘌呤与鸟嘌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6.无尾猫是一种观赏猫,猫的无尾、有尾是一对相对性状,控制这-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为了选育纯种的无尾猫,让无尾猫自交多代,但是发现每一代中总会出现约$\frac{1}{3}$的有尾猫,其余均为无尾猫.回答下列问题:
(1)猫的无尾、有尾这一对相对性状中,无尾是显性性状,其遗传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
(2)无尾猫自交后代中,有尾猫和无尾猫均有这一现象在遗传学上叫做性状分离,其实质是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或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分别进入到不同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3)题目中所描述的遗传现象,说明无尾猫存在显性纯合致死的现象(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因此,不能(“能”、“不能”)选育出无尾猫的纯合子
(4)用让无尾猫与有尾猫进行交配,观察后代的表现型实验方法,能更好地验证你的结论,具体方法是测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6.当植物细胞脱离了原来所在植物体的器官或组织而处于离体状态时,在一定的营养物质、激素和其它外界条件的作用下,就可能表现出全能性,发育成完整的植株.影响菊花组织培养和月季花药培养的成功率的因素有材料的选择与培养基的组成.
(1)材料的选择:菊花的组织培养一般选择未开花植株的茎上新萌发的侧枝.在月季的花粉发育过程中,只有某一个时期单核期(或单核靠边期)对离体刺激敏感,为了挑选到该时期的花药,通常选择完全未开放的花蕾.要确定其中的花粉是否处于适宜的发育期,可用的方法有醋酸洋红法和焙花青-铬钒法,后者能将细胞核染成蓝黑色色.
(2)培养基的组成:常用的MS培养基主要成分包括:大量元素、微量元素、有机物(如甘氨酸、烟酸、肌醇、维生素以及蔗糖)等.在配制好的MS培养基中,常常需要添加植物激素.植物激素的浓度、使用的先后顺序以及用量的比例等都会影响实验结果.如同时使用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出现的实验结果是分化频率提高;生长素用量比细胞分裂素用量比值低时,出现的实验结果是有利于芽的分化、抑制根的形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3.如图是某家系的遗传系谱图,图中甲病基因用A、a表示,乙病基因用B、b表示,已知Ⅱ-6不携带致病基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甲种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乙种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B.图中Ⅲ-8的基因型是bbXAXa或bbXAXA,Ⅲ-9的基因型是BbXaY或BBXaY
C.如果Ⅲ-8与Ⅲ-9近亲结婚,他们所生子女中同时患有甲、乙两种遗传病的概率是$\frac{1}{16}$
D.体内含有致病基因的疾病才是遗传病,否则该疾病不能遗传给后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多选题

7.梅花鹿胚胎移植试验的主要流程如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①供体超数排卵→②配种→③胚胎收集→④→⑤胚胎移植→子代梅花鹿.
A.①过程需要是注射有关激素,目的是获得更多的卵原细胞
B.③过程是以哺乳动物早期胚胎在输卵管或子宫中处于游离状态为前提
C.④过程是“对胚胎进行质量检查”,将合格的胚胎可以放在-126℃的液氮中保存
D.若要获得多个性状相似的梅花鹿,可以在⑤过程后对其胚胎进行分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8.肺炎双球菌能引起人的肺炎和小鼠的败血症,已知有许多不同菌株,但只有光滑型(S)菌株能引起疾病,这些有毒菌株的细胞外面有多糖类的胶状荚膜保护,使它们不被宿主正常的防御机构破坏.请就下面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相关内容回答:
A.R型(无荚膜无毒菌)$\stackrel{注射}{→}$小鼠→不死亡
B.S型(有荚膜有毒菌)$\stackrel{注射}{→}$小鼠→败血症(死亡)
C.高温杀死S型菌$\stackrel{注射}{→}$小鼠→不死亡
D.活R型菌+高温杀死S型菌$\stackrel{注射}{→}$小鼠→败血症(死亡)
(1)从D组实验中的小鼠体内可以分离出致小鼠死亡的活的S型型菌.肺炎双球菌具有的细胞器是核糖体,单个细菌用肉眼是看不见的,通常要用显微镜观察.
(2)从上述实验可以看出:在第四组实验中,已经被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必然含有某种促成细菌由R型转化为S型的(活性)物质.
(3)1944年艾弗里等科学家从S型菌中提取DNA、蛋白质和多糖荚膜等成分,分别与R型菌一起培养,结果发现:
①S型细菌DNA与R型活菌混合,将混合物注入小鼠体内,可使小鼠致死,这说明S型细菌的DNA可使R型活菌转化为S型.
②S型细菌的蛋白质或多糖荚膜与R型活菌混合并注入小鼠体内,小鼠将不死亡,从小鼠体内只能分离出R型菌.
③如果将DNA酶注入活的S型细菌中,再将这样的S型菌与R型活菌混合,混合物不使小鼠致死,原因是DNA酶使DNA分子被破坏.
④艾弗里进行的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中,所谓的“转化”是指从甲细菌中提取转化因子处理乙细菌,使乙细菌获得甲细菌的某些遗传特性.这里的转化因子是甲细菌的遗传物质(或S型菌的DNA分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