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1.在植物抗病毒基因工程中,利用植物病毒复制酶基因是一种常见的方法,某实验小组将芜菁花叶病毒复制酶(TuMV-Nib)反义基因导入大白菜中,经检测表明TuMV-Nib不仅整合到大白菜的染色体中,还获得表达,而且转基因植株的接种测试表明转基因植株具有明显的抗病性.TuMV-Nib反义基因的作用过程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室大量扩展TuMV-Nib反义基因常用的技术为PCR,该技术需要加入的原料是四种脱氧核糖核苷酸(或dATP、dTTP、dCTP、dGTP),利用该技术扩增目的基因时不需要(填“需要”或“不需要”)知道该基因的全部碱基序列.
(2)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常用方法是农杆菌转化法,该方法常将目的基因导入Ti质粒的T-DNA分子中,其原因是T-DNA能主动转移并整合到宿主细胞染色体的DNA分子中.分析图示可知,TuMV-Nib反义基因主要通过影响图中的②(填序号)过程,影响TuMV-Nib基因的表达.
(3)对已经被病毒感染的植株,可选取该植株的茎尖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获得脱毒苗,利用茎尖作为材料的原因是茎尖很少或不会被病毒感染.

分析 分析题图:图中①为转录过程,②为翻译过程;反义mRNA可以与mRNA互补配对形成杂交分子,这样会阻碍基因表达的翻译过程.

解答 解:(1)PCR技术可在体外大量扩增目的基因;该技术需要加入的原料是四种脱氧核糖核苷酸(或dATP、dTTP、dCTP、dGTP);利用该技术扩增目的基因时,只要有一段已知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以便于合成一对引物即可,不需要知道该基因的全部碱基序列.
(2)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常用农杆菌转化法.农杆菌中的Ti质粒上的T-DNA可转移至受体细胞,并且整合到受体细胞染色体的DNA上,根据农杆菌的这一特点,如果将目的基因插入到Ti质粒的T-DNA上,通过农杆菌的转化作用,就可以把目的基因整合到植物细胞中染色体的DNA上.分析图示可知,TuMV-Nib反义基因转录形成的反义mRNA可与mRNA形成杂交分子,影响TuMV-Nib基因表达的②翻译过程.
(3)对已经被病毒感染的植株,可选取该植株的茎尖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获得脱毒苗,利用茎尖作为材料的原因是茎尖很少或不会被病毒感染.
故答案为:
(1)PCR    四种脱氧核糖核苷酸(或dATP、dTTP、dCTP、dGTP)   不需要
(2)农杆菌转化法     T-DNA能主动转移并整合到宿主细胞染色体的DNA分子中   ②
(3)植物组织培养     茎尖很少或不会被病毒感染

点评 本题结合图解,考查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工程的原理、操作步骤,掌握各操作步骤中需要注意的细节;识记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相关应用,能结合图中信息准确答题.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1.酵母菌是研究细胞呼吸常用的实验材料.请分析回答:
(1)酵母菌与乳酸菌相比,在细胞结构上的最主要区别是成形细胞核.
(2)酵母菌有氧呼吸过程中[H]在线粒体内膜处与氧结合生成水,生成物水中的氢来自反应物中的葡萄糖和水.适宜温度下,在锥形瓶中加入含有酵母菌的葡萄糖溶液并密封(如图1),图2曲线中能正确表示实验结果的是②③.

(3)某研究小组利用如图3所示装置进行酵母菌细胞呼吸的研究.图中刻度玻璃管可以用来读取液面的高度(假设水压对气体体积变化的影响忽略不计).
实验步骤:
a.将10mL酵母菌培养液和10mL加热煮沸后冷却的酵母菌培养液分别加入甲、乙两个烧杯中.
b.将甲、乙两个烧杯分别放入气密性完好的两个气球中,排尽空气后分别向两个气球内注入等量且适量的氧气,扎紧气球保持密闭状态,再分别放入如图所示实验装置中.
c.两组装置均放入20℃恒温水浴中.从注水口注入等量的温水,调节刻度玻璃管液面至起始刻度.
d.记录实验结果.
实验分析:
①该实验的自变量是酵母菌是否煮沸,
因变量是刻度玻璃管液面高度.
②实验刚开始的短时间内,两组装置的刻度玻璃管液面均不发生变化的原因分别是:甲中酵母菌有氧呼吸消耗的O2和产生的CO2相等,气球体积不变;乙中酵母菌死亡,不能进行细胞呼吸.
③一段时间后,装有甲烧杯的装置中刻度玻璃管液面上升,原因是甲中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的CO2使气球体积增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2.下列关于生物学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草原中跳蝻种群密度的调查适合用样方法
B.用纸层析法分离色素时,若滤液细线画得过粗可能会导致色素带出现重叠
C.研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培养酵母菌时,必须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
D.观察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和红细胞释放血红蛋白所依据的原理相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9.入侵物种会对当地群落结构和生物多样性产生灾难性影响.某课外探究小组的同学在一块荒地中,对某种入侵植物和几种本地植物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连续五年的调查,调查的结果如表所示:(单位:株/m2
植物
年份
A植物B植物C植物D植物E植物
2003年10.03.00.33.0’3.2
2004年9.22.10.62.02.8
2005年8.01.11.10.41.7
2006年6.80.31.501.3
2007年5.50.12.3O0.5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在所调查的A~E五种植物中,你认为入侵物种是C,请在如图给出的坐标中绘出该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曲线.

(2)通过调查分析知道,入侵种群在原产地时,AA个体为24%,aa个体为4%;侵入该地区后,Aa个体为48%,aa个体为16%.则与原产地相比,该物种在入侵后A基因的基因频率不变 (填增大、减小、不变).
(3)在所调查的A~E五种植物中,最可能构成的种间关系是竞争.
(4)该课外探究小组的同学在学校实验田中划出了5块面积和土壤肥力都相同的区域,分别种植了数量不等的大豆.每一区域内的植株分布是均匀的,待成熟后,统计数据如表.
区域号1号2号3号4号5号
区域植株数20406080100
荚果数,植株数8.36.83.92.72.1
每个荚果中种子数6.05.96.25.96.0
①请用生态学原理,简要解释各组大豆荚果数与植株数的比值变化的原因种植密度大,种内斗争激烈,平均每株大豆占有的资源(如水分、光、矿质养料等)少,导致随植株数增加,每棵植株的荚果数下降
②通过对表中数据分析,你能得出的结论是大豆的种植密度上升对每个荚果中种子数目基本没有影响,但每棵植株所结的种子总数减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6.科学家从矿区硫化矿酸性坑水中分离出一种嗜酸细菌,该菌在有机物充足时,可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长,在缺乏有机物时,可利用单质硫氧化产生的能量将C02固定成自身的有机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细菌吸收现成有机物的过程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B.在富含有机物的酸性废水中该菌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C.该细菌能将CO2转化为有机物是由于细胞中含有某些光合色素
D.矿区中的化学诱变因子可导致该菌发生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变异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6.湖泊发生的演替过程可经历从湖泊到沼泽、湿地,到草原,最后到森林几个阶段.请回答:
(1)随着演替的进行,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逐步提高.
(2)森林发生虫害时,利用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填功能)原理,播放结群信号引来食虫鸟类,控制有害昆虫种群数量.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能为动物创造食物和栖息场所条件,使动物具有相应的分层现象.
(3)若人类进行围湖造田活动,该活动往往会影响湖泊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3.下列有关艾滋病的叙述错误的是(  )
A.HIV最初侵入人体时,机体有针对HIV的抗体产生
B.HIV侵入人体后与T细胞相结合,破坏T细胞
C.15N标记的普通培养基培养HIV,HIV的蛋白质和RNA中均可出现放射性
D.RNA逆转录形成DNA的一条链时,有3种碱基互补配对方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0.普通番茄细胞中含有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控制细胞产生多聚半乳糖醛酸酶,该酶能破坏细胞壁,使番茄软化,不耐贮藏.科学家将抗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导入番茄细胞,培育出了抗软化、保鲜时间长的转基因番茄.如图为操作流程图,据图回答问题.

(1)实验中的目的基因是抗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培育抗软化番茄,应先将该基因进行扩增.过程是:目的基因受热解链,引物与相应单链结合,在热稳定DNA聚合酶(Taq酶)的作用下沿相反方向延伸.该过程在PCR扩增仪中完成.
(2)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时必需的工具酶有限制酶和DNA连接酶.
(3)图中步骤①→②使用的生物技术是植物组织培养.这种技术可保留番茄植株抗软化、保鲜时间长的优良性状,其原因是该过程属于无性繁殖,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
(4)根据图中,转基因番茄细胞中的信息传递过程,分析转基因番茄抗软化的原因:由于mRNA1和mRNA2结合,阻碍了多聚半乳糖醛酸酶的翻译过程,最终使得番茄获得抗软化的性状.
(5)若为避免该外源基因通过花粉传播进入其他植物,应将目的基因导入细胞质(填“细胞核”或“细胞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学年安徽省合肥市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有关稳态生理意义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B.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C.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可导致疾病发生

D.当血液的成分稳定时,人一定不会发生疾病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