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硒元素在人体中具有预防癌变、提高免疫力等多种功能,人体内的硒主要以硒蛋白的形式发挥功能。硒元素在土壤中含量很低,植物通过根系吸收硒元素,但食物中的硒难以达到人体所需的含量。某研究小组通过叶面喷硒和土壤施硒两种方式向水稻施加等量的硒,一段时间后测定水稻各部位的硒相对含量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硒是一种微量元素,根细胞能以主动运输的方式吸收土壤中的硒
B. 内质网、高尔基体可能参与人体内硒蛋白的加工、修饰过程
C. 据图可知,土壤施硒比叶面喷硒对提高水稻产量更为有效
D. 土壤施硒和叶面喷硒均有利于收获富含硒的水稻籽粒
【答案】C
【解析】
按照元素在生物体内的含量,可将元素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如Fe、Mn、Zn、Cu、B、Mo等含量较少,称为微量元素,如C、H、O、N、P、S、K、Ca、Mg等含量较多,称为大量元素。根系吸收矿质元素的方式为主动运输。
硒是一种微量元素,根系吸收矿质元素的方式为主动运输,故根细胞也能以主动运输的方式吸收土壤中的硒,A正确;蛋白质一般需要经过加工才具有生物活性,故硒蛋白的合成过程中可能由细胞内的内质网、高尔基体参与加工、修饰,B正确;由图可知,土壤施硒比叶面喷硒时籽粒中硒的相对含量更高,说明土壤施硒比叶面喷硒对提高水稻中硒含量更为有效,但不能体现两种处理条件下的水稻产量的变化,C错误;与对照组相比,土壤施硒和叶面喷硒均有利于收获富含硒的水稻籽粒,D正确。
故选C。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有关种群特征和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组成种群的个体的空间分布也属于种群特征
B. 样方法可用于估算某些动物的种群密度
C. 当种群数量达到K/2时种群的出生率最大
D. 迁入大量同种个体该种群K值不一定增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在生物化学反应中,当底物与酶的活性位点形成互补结构时(如甲图A所示),可催化底物发生变化。酶抑制剂是与酶结合并降低酶活性的分子,其中竞争性抑制剂与底物竞争酶的活性位点,从而降低酶对底物的催化效应;非竞争性抑制剂和酶活性位点以外的其他位点结合,能改变酶的构型,使酶不能与底物结合,从而使酶失去催化活性。酶的抑制剂的作用机理如下图甲所示,图乙表示在不同条件下底物浓度与反应速度的关系。
(1)酶的作用机理是___________,细胞中绝大多数酶是___________。
(2)甲图中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乙图中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
(3)乙图是为探究不同种类抑制剂对相同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曲线。其中曲线_______表示对照组的实验结果。
(4)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的催化功能有三个特性,即高效性、________和___________。
(5)乙图中曲线________表示非竞争性抑制剂和酶结合后的反应速率变化曲线,这是由于这种抑制剂与酶结合后,___________,所以即使增加底物浓度也不能有效提高反应速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表示某湖泊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a-e代表各营养级的生物,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共有三条食物链
B. 各营养级中,能量最多的是c,生物个体数量最多的是a
C. 若水体受有机磷农药轻微污染,则受害最严重的是a
D. 若c所含能量为5.8×109kJ,d含1.3×108kJ,则a至少约含4.5×107kJ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是两种二糖的组成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M、N指代的物质分别是葡萄糖、果糖
B.图中M代表的物质也是纤维素和糖原的基本组成单位
C.因葡萄糖和果糖都是还原糖,故麦芽糖和蔗糖也是还原糖
D.细胞内糖类物质的作用只能作为能源物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表示生物体内某些有机物的组成以及功能关系,其中C、D、E都是高分子化合物,A、B是组成它们的基本单位,C和D是细胞中的两种核酸,C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请据图分析回答:
(1)真核生物体内的A物质有_____种,B物质在生物体内大约有_____种。
(2)合成C、D的A物质的不同点表现在_______和_______。
(3)D通常与___________(染色剂)作用呈现______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面的三个图是某研究小组利用过氧化氢酶探究H2O2分解条件而获得的实验结果。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图一、二、三所代表的实验中,自变量依次为催化剂种类、H2O2浓度、pH值
B. 图一可以得出酶具有高效性
C. 图二bc段产生的原因可能是过氧化氢酶数量(浓度)有限
D. 图三可以得出pH越小或越大酶活性越高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