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13.下列关于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用呼吸抑制剂处理细胞,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将降低
B.能分泌固醇类激素的细胞内质网比较发达
C.细胞膜上的受体是细胞间信息交流所必需的
D.除去细胞膜上的糖链,细胞膜的识别能力将下降

分析 小分子、离子进行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有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需要细胞膜上载体蛋白的协助,主动运输还需要消耗能量.

解答 解:A、呼吸抑制剂处理细胞,会抑制细胞呼吸,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的能量减少,影响主动运输,降低了细胞膜的功能,A正确;
B、固醇类激素属于脂质,脂质在内质网上合成,B正确;
C、植物细胞间信息交流利用胞间连丝,C错误;
D、糖链与蛋白质可以形成糖蛋白,糖蛋白具有识别作用,D正确.
故选:AB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细胞膜的功能等相关知识,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和说明实际问题的能力,难度一般.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学年江西九江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错误的认识是

A.它是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基础上,经过不断修定、补充与完善而形成的科学理论

B.种群密度的变化对其基因频率的改变无影响

C.种群共用一个基因库,它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D.“突变”是指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4.在小型圆底烧瓶内盛等量的H2O2,并向瓶中迅速加入等量的下列图示中的物质,烧瓶口紧包着一个小气球,使烧瓶沉于烧杯底部的同一位置.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实验中的自变量是温度和肝脏研磨液的新鲜程度
B.肝脏研磨液中的H2O2酶通过提供能量而起催化作用
C.上述装置中,沉入底部的烧瓶最先浮起的是图3
D.图1与图2对照或图2与图3对照,均能说明酶具有高效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有关免疫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吞噬细胞既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又参与特异性免疫
B.浆细胞没有识别作用,但该细胞分泌的抗体有识别作用
C.自身免疫病和过敏反应不完全属于免疫过强
D.人体初次接触过敏原不会产生过敏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8.根据植物组织培养和生物有效成分的提取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菊花的组织培养常用的培养基是MS固体培养基,原理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2)月季的花药离体培养,从花粉粒的选择上看,应选择单核期的花粉粒为宜.
(3)从茶籽中提取茶油一般最好采用压榨法,工业上提取胡萝卜素一般采用萃取法,鉴定该色素的方法是纸层析法.
(4)提取DNA的实验材料一般用鸟类的血细胞液.提取血红蛋白用哺乳动物的红细胞,分离血红蛋白的方法是凝胶色谱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8.玉米为一年生植物.某农场种植的H品种玉米自交后代中,发现了叶片颜色为黄绿色的变异植株.此变异植株因光合作用不足,在开花前死亡.请分析回答:
(1)有研究者提出:玉米叶片为黄绿色的原因是叶绿素含量减少.取等质量的黄绿色叶片和正常的绿色叶片,分别加入无水乙醇(或丙酮)作为提取液,研磨、过滤得到滤液;再用纸层析法分离滤液中的色素.若黄绿色叶片色素分离的实验结果如图中的乙(填“甲”或“乙”)所示,则说明上述假设成立.
(2)研究者对上述变异有两种假设:
假设1:与叶绿素合成相关的酶的基因(M基因)发生了基因突变;
假设2:叶片黄绿色是由于“含M基因”的染色体片段丢失所致.
研究者让H品种玉米进行单株自交,其中某株玉米所结种子再种植,子一代中叶片黄绿色有125株,叶片绿色有335株.
①上述性状分离结果可用假设1和2解释.假设2所述的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②若假设1成立,则叶片黄绿色变异为隐性(填“显性”或“隐性”)突变.检测该变异是否由单基因突变引起不能(填“能”或“不能”)用测交实验,理由是黄绿色植株开花前死亡(无隐性纯合的成熟个体).
③提取黄绿色植株的DNA,利用PCR技术进行特异性扩增,若能扩增出M基因片段,则证明假设2不成立.
(3)若绿色玉米种植在缺乏镁元素的土壤中,也会出现黄绿色玉米植株,此现象属于(填“属于”或“不属于”)变异.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5.如图甲所示为物质出入细胞膜的示意图,乙所示为出入方式与浓度的关系,请据图回答问题.
(1)A代表蛋白质分子;B代表磷脂双分子层;D代表糖蛋白.
(2)细胞膜从功能上来说,它是一层选择透过性膜.
(3)动物细胞吸水膨胀时B的厚度变小,这说明B具有流动性.
(4)在a~e的五种过程中,代表被动运输的是b、c、d,它们可用图乙中的①表示的是b,可用图乙中②表示的为a~e中的a、e.
(5)维生素D进入小肠上皮细胞应是图中编号b;葡萄糖从肠腔进入小肠上皮细胞的过程是图中编号a.
(6)物质通过细胞膜与膜的流动性有密切关系,为了探究温度对膜的流动性的影响,有人做了下述实验:分别用红色和绿色荧光剂标记人和鼠细胞膜上的蛋白质,然后让两个细胞在37℃条件下融合并培养,40min后,融合的细胞膜上红色和绿色的荧光均匀相间分布.
①有人认为该实验不够严密,其原因是缺少对照实验.
②本实验可以通过在相同时间、不同温度下培养后,探究温度对细胞膜流动性的影响.观察红色和绿色荧光物质在细胞膜上的分布情况来判断实验结果,通过比较红色和绿色荧光在细胞膜上均匀分布所需时间的长短_来判断实验结果.
③该实验最可能得出的结论是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细胞膜的流动性加快.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如图所示,坐标系表示动物精原细胞分裂各时期细胞内某物质的变化情况,下列相关论述正确的是(  )
A.图中横坐标表示细胞内染色体数目的变化,纵坐标表示时间
B.图中CD段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EF段发生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C.若该动物正常体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为2N,则EF段染色体数一定为N
D.若GH段出现的精子为XY型,则一定是CD段分裂不正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甘薯和马铃薯都富含淀粉,但甘薯吃起比马铃薯甜,为探究其原因,某兴趣小组以甘薯和马铃薯块茎为材料,在不同温度、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处理30min后,测定还原糖含量,结果表明马铃薯不含还原糖,甘薯的还原糖含量见下表:
处理温度(℃)0102030405060708090
甘薯还原糖含量(mg/g)22.123.325.837.640.547.468.954.745.328.6
(1)温度为60℃时甘薯还原糖含量最高,这表明60℃是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的最适温度.
(2)马铃薯富含淀粉却不含还原糖,有人认为是由于马铃薯中不含能水解淀粉产生还原糖的物质,为验证以上假设,请完成以下实验:
实验原理:①淀粉酶能水解淀粉产生还原糖.
②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
备选材料与用具:甘薯、马铃薯,二苯胺试剂,斐林试剂,双缩脲试剂,质量分数为3%的淀粉溶液和质量分数为3%的蔗糖溶液等.
实验步骤:
第一步:除去甘薯中的淀粉和还原性糖、马铃薯中的淀粉,分别制备出甘薯和马铃薯提取液.
第二步:取A、B两支试管,在A管中加入甘薯提取液,B管中加入等量的马铃薯提取液.
第三步:60℃水浴保温5min后,在A、B两支试管中各加入2ml淀粉溶液.
第四步:60℃水浴保温5min后,在A、B两支试管中再各加入2ml斐林试剂,将A、B两支试管置于热水浴中加热2~3min,观察颜色变化.
预期实验结果:A试管出现砖红色沉淀,B试管不出现砖红色沉淀.
结论:马铃薯中不含能水解淀粉产生还原糖的物质.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