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小麦的粒色受不连锁的两对基因R1和r1、R2和r2控制。R1和R2决定红色,r1和r2决定白色,R对r不完全显性,并有累加效应,所以麦粒的颜色随R的增加而逐渐加深。将红粒R1R1R2R2与白粒r1r1r2r2杂交得F1,F1自交得F2,则F2的表现型有( )
A.4种 B.5种 C.9种 D.10种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在植物细胞中,吲哚乙酸主要由色氨酸经一系列酶催化生成。下列关于吲哚乙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在胚芽鞘的伸长区大量合成
B. 能促进细胞伸长生长
C. 是一种具有调节作用的蛋白质
D. 色氨酸含量越少越有利于吲哚乙酸的合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揭示的是( )
A. 非等位基因之间的关系
B. 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之间的关系
C. 同源染色体上不同位置基因之间的关系
D. 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与性别之间的关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长素可由色氨酸经一系列反应转变而成
B. 不同浓度生长素对同一器官作用效果不同
C. 青鲜素容易合成、效果稳定,应广泛使用
D. 达尔文在探究植物向光性时发现了生长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为了选择适宜栽种的作物品种,研究人员在相同的条件下分别测定了3个品种S1、S2、S3的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结果如图1和图2。请回答以下问题:
(1)最适宜在果树林下套种的品种是 ,最适应较高光强的品种是。
(2)增加环境中CO2浓度后,测得S2的光饱和点显著提高,但S3的光饱和点却没有显著改变,原因可能是:在超过原光饱和点的光强下,S2的光反应产生了过剩的,而S3在光饱和点时可能(填序号)。
①光反应已基本饱和 ②暗反应已基本饱和 ③光、暗反应都已基本饱和
(3)叶绿体中光反应产生的能量既用于固定CO2,也参与叶绿体中生物大分子的合成。
(4)在光合作用过程中,CO2与RuBP(五碳化合物)结合的直接产物是磷酸丙糖(TP),TP的去向主要有三个。下图为叶肉细胞中部分代谢途径示意图。
淀粉是暂时存储的光合作用产物,其合成场所应该在叶绿体的。淀粉运出叶绿体时先水解成TP或,后者通过叶绿体膜上的载体运送到细胞质中,合成由糖构成的蔗糖,运出叶肉细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用下列哪种情况的肺炎双球菌感染健康小鼠会使之生病和死亡( )
A. 加热杀死的有荚膜肺炎双球菌
B. S型肺炎双球菌的多糖提取物
C. 加热杀死的S型肺炎双球菌和活R型肺炎双球菌的混合物
D. R型肺炎双球菌与S型肺炎双球菌的蛋白质混合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番茄的红果对黄果是显性,现用红果与黄果番茄杂交,从理论上计算,其后代的遗传因子组成可能出现的比例是 ( )
A.1:0或1:1 B.1:0或1:2:1
C.1:2:1或1:1 D.1:1:1: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研究植物激素作用机制常使用突变体作为实验材料,通过化学方法处理萌动的拟南芥种子可获得大量突变体。
(1)若诱变后某植株出现一个新形状,可通过________________交判断该形状是否可以遗传,如果子代仍出现该突变性状,则说明该植株可能携带________________性突变基因,根据子代________________,可判断该突变是否为单基因突变。
(2)经大量研究,探明了野生型拟南芥中乙烯的作用途径,简图如下。
由图可知,R蛋白具有结合乙烯和调节酶T活性两种功能,乙烯与_______________结合后,酶T的活性_______________,不能催化E蛋白磷酸化,导致E蛋白被剪切,剪切产物进入细胞核,可调节乙烯相应基因的表达,植株表现有乙烯生理反应。
(3)酶T活性丧失的纯合突变体(1#)在无乙烯的条件下出现_____________(填“有”或“无”)乙烯生理反应的表现型,1#与野生型杂交,在无乙烯的条件下,F1的表现型与野生型相同。请结合上图从分子水平解释F1出现这种表现型的原因:_____________。
(4)R蛋白上乙烯结合位点突变的纯合体(2#)仅丧失了与乙烯结合的功能。请判断在有乙烯的条件下,该突变基因相对于野生型基因的显隐性,并结合乙烯作用途径陈述理由:_____________。
(5)番茄中也存在与拟南芥相似的乙烯作用途径,若番茄R蛋白发生了与2#相同的突变,则这种植株的果实成熟期会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过程中,不属于胞吐作用的是
A. 浆细胞分泌抗体到细胞外的过程
B. mRNA从细胞核到细胞质的过程
C. 分泌蛋白从胰腺的腺泡细胞到胞外的过程
D. 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的过程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