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科学研究表明:精神因素(焦虑、紧张等的心理应激)会使 T 细胞活性下降,对病毒、真菌感染的抵抗能力和对肿瘤细胞的监控能力下降,还间接引起机体生成抗体的能力降低。右图表示神经、免疫、内分泌三大系统相互调节的部分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精神因素使 T 细胞活性下降,引起机体生成抗体能力降低的原因是 。
(2)由图可知,神经系统可通过突触前膜____________________直接调节免疫器官或免疫细胞的活动,还可通过有关激素间接调节免疫器官或免疫细胞的活动。
(3)维持机体稳态离不开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动物细胞间进行信息交流的途径有:一是________________(至少填两种)等信息分子通过体液运输并作用于靶细胞来实现;二是通过细胞间的接触实现信息交流。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 T 细胞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
途径实现的。
(4)若抗体结合到呼吸道上皮细胞,再接受同一抗原刺激后引起哮喘,这在免疫学上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当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膜外的电位变化是
Ⅱ.豌豆素是野生型豌豆天然产生的一种抵抗真菌侵染的化学物质。用两个无法产生豌豆素的纯种(突变品系1和突变品系2)及其纯种野生型豌豆进行杂交实验,F1自交得F2,结果如下:
组别 | 亲本 | F1表现 | F2表现 |
Ⅰ | 突变品系1×野生型 | 有豌豆素 | 3/4有豌豆素,1/4无豌豆素 |
Ⅱ | 突变品系2×野生型 | 无豌豆素 | 1/4有豌豆素,3/4无豌豆素 |
Ⅲ | 突变品系1×突变品系2 | 无豌豆素 | 3/16有豌豆素,13/16无豌豆素 |
研究表明,决定产生豌豆素的基因A对a为显性。但另一对等位基因B、b中,显性基因B存在时,会抑制豌豆素的产生。
⑴根据以上信息,可判断上述杂交亲本中,野生型、突变品系1、突变品系2的基因型分别为 、 、 。
⑵第Ⅲ组的F2中,无豌豆素豌豆的基因型有 种。若从第Ⅰ、Ⅲ组的F2中各取一粒均能产生豌豆素的豌豆,二者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 。
⑶为鉴别第Ⅱ组F2中无豌豆素豌豆的基因型,取该豌豆自交,若后代全为无豌豆素的植株,则其基因型为 ;若后代中 ,则其基因型为 。
⑷现有纯种亲本4,其基因型与上表亲本均不同,它与其他豌豆杂交的F1中, (有/没有)能产生豌豆素的植株。
⑸进一步研究得知,基因A是通过控制酶A的合成来催化一种前体物转化为豌豆素的。而基因B-b本身并不直接表达性状,但基因B能抑制基因A的表达。请在右侧方框内尝试用概念图(文字加箭头的形式)的方式解释上述遗传现象。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0年山东省青岛市第二次模拟考试(理综)生物部分 题型:综合题
(16分)在生命奥秘的探索过程中,染色体作为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人们对它的研究和应用日益深入。
Ⅰ.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因发现端粒和端粒酶如何保护染色体的三位学者。端粒(右图中染色体两端所示)通常是由富含鸟嘌呤核苷酸(G)的短的串联重复序列组成。它们能防止不同染色体末端发生错误融合,引发癌变。但是,细胞每分裂一次,端粒就会丢失一部分;在细胞衰老过程中端粒逐渐变小。端粒酶可利用某段RNA序列作为模板合成端粒DNA,对端粒有延伸作用。
(1)染色体末端发生错误融合属于 变异,结果使染色体上基因的 和 发生改变。[来源:学科网ZXXK]
(2)端粒酶的作用是 ,所以从功能上看,属于 酶。
(3)随着细胞中端粒长度的缩短,细胞的增殖能力将逐渐 。
(4)科学家发现精子中的端粒长度与受试者的年龄无关。这可能是因为精细胞中
。
(5)癌变的细胞中不仅具有较高活性的端粒酶,细胞膜表面也会出现一些不同于正常细胞的蛋白质,这些蛋白质会成为 ,引起机体的免疫应答。在应答中可直接与癌细胞密切接触并使之裂解的免疫细胞是 。除常规的治疗方法外,通过寻找能够
癌细胞中端粒酶活性的物质也使癌症的治疗成为可能。
Ⅱ.科学研究表明,用一定时间的低温(如4℃)处理水培的某植物根尖时能够诱导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探究低温对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影响。
(1)该实验依据的生物学原理是 。
(2)请你设计一个表格,用于记录实验结果。【提示:低温处理植物材料时,通常需要较长时间(如5小时)才能产生低温效应。】
(3)你的设计思路是 。
(4)预测低温处理后可能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0年山东省青岛市第二次模拟考试(理综)生物部分 题型:综合题
(16分)在生命奥秘的探索过程中,染色体作为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人们对它的研究和应用日益深入。
Ⅰ.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因发现端粒和端粒酶如何保护染色体的三位学者。端粒(右图中染色体两端所示)通常是由富含鸟嘌呤核苷酸(G)的短的串联重复序列组成。它们能防止不同染色体末端发生错误融合,引发癌变。但是,细胞每分裂一次,端粒就会丢失一部分;在细胞衰老过程中端粒逐渐变小。端粒酶可利用某段RNA序列作为模板合成端粒DNA,对端粒有延伸作用。
(1)染色体末端发生错误融合属于 变异,结果使染色体上基因的 和 发生改变。[来源:ZXXK]
(2)端粒酶的作用是 ,所以从功能上看,属于 酶。
(3)随着细胞中端粒长度的缩短,细胞的增殖能力将逐渐 。
(4)科学家发现精子中的端粒长度与受试者的年龄无关。这可能是因为精细胞中
。
(5)癌变的细胞中不仅具有较高活性的端粒酶,细胞膜表面也会出现一些不同于正常细胞的蛋白质,这些蛋白质会成为 ,引起机体的免疫应答。在应答中可直接与癌细胞密切接触并使之裂解的免疫细胞是 。除常规的治疗方法外,通过寻找能够
癌细胞中端粒酶活性的物质也使癌症的治疗成为可能。
Ⅱ.科学研究表明,用一定时间的低温(如4℃)处理水培的某植物根尖时能够诱导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探究低温对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影响。
(1)该实验依据的生物学原理是 。
(2)请你设计一个表格,用于记录实验结果。【提示:低温处理植物材料时,通常需要较长时间(如5小时)才能产生低温效应。】
(3)你的设计思路是 。
(4)预测低温处理后可能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在生命奥秘的探索过程中,染色体作为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人们对它的研究和应用日益深入。
Ⅰ.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因发现端粒和端粒酶如何保护染色体的三位学者。端粒(右图中染色体两端所示)通常是由富含鸟嘌呤核苷酸(G)的短的串联重复序列组成。它们能防止不同染色体末端发生错误融合,引发癌变。但是,细胞每分裂一次,端粒就会丢失一部分;在细胞衰老过程中端粒逐渐变小。端粒酶可利用某段RNA序列作为模板合成端粒DNA,对端粒有延伸作用。
(1)染色体末端发生错误融合属于 变异,结果使染色体上基因的 和 发生改变。
(2)端粒酶的作用是 ,所以从功能上看,属于 酶。
(3)随着细胞中端粒长度的缩短,细胞的增殖能力将逐渐 。
(4)科学家发现精子中的端粒长度与受试者的年龄无关。这可能是因为精细胞中
。
(5)癌变的细胞中不仅具有较高活性的端粒酶,细胞膜表面也会出现一些不同于正常细胞的蛋白质,这些蛋白质会成为 ,引起机体的免疫应答。在应答中可直接与癌细胞密切接触并使之裂解的免疫细胞是 。除常规的治疗方法外,通过寻找能够
癌细胞中端粒酶活性的物质也使癌症的治疗成为可能。
Ⅱ.科学研究表明,用一定时间的低温(如4℃)处理水培的某植物根尖时能够诱导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探究低温对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影响。
(1)该实验依据的生物学原理是 。
(2)请你设计一个表格,用于记录实验结果。【提示:低温处理植物材料时,通常需要较长时间(如5小时)才能产生低温效应。】
(3)你的设计思路是 。
(4)预测低温处理后可能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Ⅰ. (9分)(除注明外,每空1分)
下表是植物细胞分裂素发现过程中的几个主要历程。请据此作答。
历程 | 时间 | 科学家 | 科学事实 |
① | 1954年 | 斯库格等 | 一定条件下腺嘌呤能促进细胞分裂 |
② | 1955年 | 米勒等 | 将存放了4年的鲱鱼精细胞的DNA,加入到烟草髓组织的培养基中,能诱导细胞分裂。 |
③ | 1956年 | 斯库格等 | 用新提取的鲱鱼精细胞DNA,不能促进细胞分裂;但在pH<4的条件下进行高压灭菌处理后,却能促进细胞分裂。从处理物中分离出这种活性物质,并命名为“激动素”。 |
④ | 1963年 | 莱撒姆 | 从未成熟的玉米籽粒中分离出类似于“激动素”的促进细胞分裂的物质,命名为“玉米素”,其生理活性高于“激动素”。 |
(1)DNA彻底水解的产物是______________。
(2)“激动素”______________(“属于”或“不属于”)植物激素。理由是______________。
(3)从②和③分析,“激动素”可能是______________(物质)。请写出对此加以验证的简要实验思路:将____________________加入烟草髓组织的培养基中,观察结果。(2分)
(4)植物体合成细胞分裂素的主要部位是____________,细胞分裂素与____________(激素)存在拮抗作用。
(5)在植物组织培养中,通过调整细胞分裂素与________________(激素)的比例,可诱导愈伤组织形成完整的植株。
Ⅱ.(9分)请回答下列生物技术方面的问题:
(1)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操作程序是:①配制溶液;②______________;③制备样品处理液;④___________。泡菜发酵过程中产生的亚硝酸盐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与对氨基苯磺酸的反应产物能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偶联成______________色化合物。
(2)固定化酶是从20世纪60年代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技术。东北农业大学科研人员利用双重固定法,即采用戊二醛作交联剂(使酶相互连接),海藻酸钠作为包埋剂来固定小麦酯酶,研究固定化酶的性质,并对其最佳固定条件进行了探究。下图显示的是部分研究结果 (注:酶活力为固定化酶催化化学反应的总效率,包括酶活性和酶的数量)。
①酶的固定化技术的应用最主要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从对温度变化适应性和应用范围的角度分析,甲图所示结果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乙图曲线表明浓度为____________的海藻酸钠包埋效果最好。
④研究人员固定小麦酯酶不采用海藻酸钠直接包埋,而是同时用戊二醛作交联剂,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根据介绍,科研人员所采用的固定化技术可用下图中的______ 表示。
(3)上右图为某同学利用海藻酸钠固定小麦酯酶的实验结果,出现此结果的可能原因不包括_________
A.海藻酸钠浓度过高
B.酵母细胞已经死亡
C.注射器中的溶液推进速度过快
D.注射器距离CaCl2溶液液面太近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