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1、根据题意,在口腔或皮肤的感觉神经末梢中,存在对辣椒素敏感的受体--香草酸受体,所以人吃辣椒后,辣椒素会与香草酸受体结合,进行信息传递.
2、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随血液运输到甲状腺,促使甲状腺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所以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与图中B有关.
3、下丘脑合成分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所以抗利尿激素的分泌与图中A有关.
解答 解:(1)吃辣椒后,辣椒素会与香草酸受体结合,使感受器产生兴奋,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局部电流)形式传导,当兴奋传到大脑皮层使人产生热痛的感觉.因为题干的信息“存在着对辣椒素敏感的受体--香草酸受体,它们能被辣椒素或较高温度刺激而激活”,所以此时喝热饮,兴奋传导加快,会加重疼痛.
(2)夏季吃辣味火锅时,人们会大汗淋漓同时面部发红,这是在神经-体液调节下,汗腺分泌加强和皮肤毛细血管舒张,使得散热增加,维持体温相对稳定.
(3)红汤火锅的调料丰富,盐味过重,血浆的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感受到这种刺激后传至大脑皮层产生口渴的感觉,同时抗利尿激素的分泌也会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和水分的重吸收.
(4)晚间摄入大量食物后,胰岛素分泌增加,过量的血糖会转化为脂肪等非糖物质,从而引起一定程度的肥胖.肠胃功能弱的人还可能造成腹泻.腹泻会丢失大量的水分,但由于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不会丢失内环境中的蛋白质.
故答案为:
(1)对辣椒素敏感的受体(或香草酸受体) 电信号(或神经冲动、局部电流) 加重
(2)皮肤毛细血管舒张
(3)渗透压 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 抗利尿 肾小管和集合管
(4)胰岛素 不会
点评 本题以火锅味素材,考查生命活动调节,综合考查体温调节、兴奋传导、水平衡调节和血糖调节等内容,难度不大.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实验表明,35℃是发菜生长的最适温度 | |
B. | 25℃时若增大光照强度,发菜的光合速率一定会增大 | |
C. | 45℃时发菜产生ATP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 |
D. | 发菜细胞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酶具有不同的最适温度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②可以进入A、C、D | |
B. | CO2浓度最高的液体是③ | |
C. | 图中O2浓度最低的液体是① | |
D. | ①②③④组成了体液,其中①②④属于内环境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每个新物种的形成都必定经历从地理隔离达到生殖隔离的过程 | |
B. | 图中B表示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 |
C. | 图中A表示基因突变,为进化提供原材料,是变异的根本来源 | |
D. | 图中C表示生殖隔离,存在生殖隔离的两种生物不能再产生可育后代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组别 | 实验处理方法 | 10天后代谢强度 |
甲 | 切除小白鼠体内的甲状腺 | 大大下降 |
乙 | 切除小白鼠体内的甲状腺,5天后连续给小白鼠注射一定量溶于某种溶剂中的甲状腺激素 | 没有下降 |
A. | 切除甲状腺,注射生理盐水 | |
B. | 既不切除甲状腺,也不注射甲状腺激素 | |
C. | 从切除甲状腺后的第 5天开始,注射用于该实验的溶剂 | |
D. | 从切除甲状腺后的第 5天开始,注射促甲状腺激素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双缩脲试剂--蛋白质--紫色;健那绿染液--线粒体--蓝绿色 | |
B. | 苏丹Ⅲ染液--脂肪--橘黄色;碘液--淀粉--蓝色 | |
C. | 甲基绿-DNA--绿色;苏丹Ⅳ染液--脂肪--红色 | |
D. | 斐林试剂-蔗糖-砖红色; 吡罗红--RNA--红色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该区域中草原鼠的种群密度较大 | |
B. | 这种调查方法称为样方法,适合调查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 | |
C. | 草原上草原鼠与牛、羊之间是竞争关系,鼠害会严重影响畜牧业的发展 | |
D. | 若在两次捕鼠期间发生过草原大火,则该种群密度的调查结果就不准确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成分 (mmol/L) | Na+ | K+ | Ca2+ | Mg2+ | Cl- | 有机酸 | 蛋白质 |
① | 142 | 5.0 | 2.5 | 1.5 | 103.3 | 6.0 | 16.0 |
② | 147 | 4.0 | 1.25 | 1.0 | 114.0 | 7.5 | 1.0 |
A. | ①属于血浆 | |
B. | ①的蛋白质含最减少将导致②增多 | |
C. | ①与淋巴液的化学组成更相似 | |
D. | ②与①的成分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毛细血管壁的选择透过性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