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下列有关微生物培养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测定土壤样品中的细菌数目,常用平板划线法进行计数
B. 在对微生物进行培养前,需要对微生物和培养基进行灭菌
C. 酵母菌发酵过程产生的酒精,对其生长没有影响
D. 鉴定能分解纤维素的细菌时,需要在培养基中加入刚果红染料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关于基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基因是DNA的基本组成单位
B.基因全部位于细胞核中
C.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D.T2噬菌体中不存在基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用显微镜观察口腔上皮细胞的装片时,为使显微镜放大倍数最大,应选用物镜和目
镜的组合是
A.目镜5×,物镜10× B.目镜5×,物镜40×
C.目镜10×,物镜10× D.目镜10×,物镜4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玉米和番茄是农业生产中常见的栽培植物,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将玉米和番茄分别培养在含Ca2+、Mg2+、Si4+的培养液中,一段时间后,测定培养液中这三种离子的浓度(结果如图1)
(1)吸收结果表明根对离子的吸收具有__________性,这一特性与细胞膜上__________有关,植物吸收的Mg2+在叶肉细胞中主要用于合成__________。
(2)图二为夏季晴朗的某天,测定的玉米和番茄的净光合速率,请据图分析
①在11:00时,光照增强,温度过高,叶片气孔开度下降,作为光合原料之一的__________减少,导致番茄光合作用速率明显下降;与玉米相比,此时番茄叶肉细胞叶绿体中含量增加的是__________(H)、ADP、C3或C5).
②与11:00时相比,17:00时,玉米光合作用速率的限制因素是__________。若持续用表中11:00对应的光照强度连续照射两种作物10分钟,则玉米积累的葡萄糖总量比番茄多__________mg/m2。
③生产实践中,农民常将番茄植株下部的老叶摘除,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为光照强度与植物二氧化碳吸收量的关系。下列对曲线生物学意义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光照下植物干物质积累量与b的大小成正相关
B.植物呼吸作用强度越大,m的值越大
C.光照强度大于n,叶绿体中酶的数量是CO2吸收量不再增加的限制因素之一
D.图中可以看出细胞呼吸强度随光照强度的增大而逐渐增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我国西北土地沙化非常严重,原因有多种,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超载放牧,导致草地退化。试分析上述事实主要违背了生态工程的什么原理
A. 整体性原理 B. 协调与平衡原理
C. 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D. 物种多样性原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题中两图是有关番茄绿叶组织的相关图解,其中图1是叶肉细胞的光合作用过程图解;图2表示种植番茄的密闭大棚内一昼夜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l可知,甲、乙分别代表的物质是 、 ;要想使叶绿体内C3的含量快速下降,可以改变的环境条件是 ;若光反应中O2的生成发生在类囊体膜内,产生的O2扩散到邻近的线粒体中被利用,至少要经过____层生物膜。
(2)图2中乙到丙段大棚内二氧化碳浓度下降的原因是____;甲、乙、丙、丁四点中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的有 。
(3)从生长状况相同的黄瓜叶片上剪出大小相同的若干圆片,抽取叶片细胞内的气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分别置于不同浓度的NaHCO3溶液中,给予相同的一定强度光照,测量圆叶片上浮至液面所需时间,其记录结果绘成曲线如图3。请据此回答。
①该实验的目的是: 。
②根据图3分析bc段曲线平缓的限制因素可能是 ;而c点以后曲线上行,其原因应该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关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都属于特异性免疫
B.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部分过程是相同的
C.T细胞和浆细胞都能产生免疫活性物质
D.效应T细胞和浆细胞都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因水葫芦的引入,导致太湖中水葫芦泛滥,水面被单一的水葫芦覆盖,针对上述实例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 该实例说明引入水葫芦时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B. 该实例说明引入水葫芦时没有遵循协调与平衡原理
C. 太湖是水葫芦生长繁殖的良好环境
D. 从最终结果来看,水葫芦的引入增加了物种的多样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