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7.如图是某遗传系谱图,图中I-1、Ⅲ-7、Ⅲ-9患有甲种遗传病,I-2、Ⅲ-8患有乙种遗传病(甲病基因用A、a表示,乙病基因用B、b表示),已知Ⅱ-6不携带两病基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种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乙种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B.7号个体甲病基因来自1号
C.图中Ⅲ-8的基因型是bbXAXa或bbXAXA,Ⅲ-9的基因型是BbXaY或BBXaY
D.如果Ⅲ-8与Ⅲ-9近亲结婚,他们所生子女中同时患有甲、乙两种遗传病的概率是$\frac{3}{16}$

分析 根据图谱判断:Ⅱ-3和Ⅱ-4均无乙病,但却有一个患乙病的女儿,所以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Ⅱ-5和Ⅱ-6均无甲病,但却有一个患甲病的儿子,所以甲病为隐性遗传病,若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Ⅱ-5和Ⅱ-6均携带者,根据题干信息“Ⅱ-6不携带致病基因”可知,甲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

解答 解:A、Ⅱ-3和Ⅱ-4均无乙病,但却有一个患乙病的女儿,所以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Ⅱ-5和Ⅱ-6均无甲病,但却有一个患甲病的儿子,所以甲病为隐性遗传病,若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Ⅱ-5和Ⅱ-6均携带者,根据题干信息“Ⅱ-6不携带致病基因”可知,甲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A正确;
B、已知甲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则7号的甲病致病基因是通过1传给4再传过来的,B正确;
CD、图中Ⅲ-8的基因型是bbXAXa或bbXAXA,Ⅲ-9的基因型是BbXaY或BBXaY,所生子女中同时患有甲、乙两种遗传病的概率是$\frac{2}{3}$×$\frac{1}{2}$×$\frac{1}{2}$×$\frac{1}{2}$=$\frac{1}{12}$,C正确、D错误.
故选:ABC.

点评 本题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和伴性遗传,意在考查考生的判断能力和理解应用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7.如图表示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其中a和b为两种物质的运输方式,下列关于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不同物种的细胞中①、②、③的种类均不相同
B.细胞识别与图中①有关
C.b物质的运输方式能体现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而a物质的运输方式不能体现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D.①②③构成流动性的膜,是实现细胞间信息交流的物质基础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8.紫罗兰花瓣形态的单瓣和重瓣是一对相对性状,由等位基因B、b控制,且完全显性.研究人员做了如下实验:让单瓣紫罗兰自交得F1,再从F1中选择单瓣紫罗兰继续自交得F2,如此自交多代,发现每一代中总会出现约50%的单瓣紫罗兰和50%重瓣紫罗兰.
(1)根据实验结果分析:紫罗兰花瓣的单瓣和重瓣的遗传遵循定律.其中,显性性状为单瓣,F1单瓣紫罗兰的基因型为Bb.
(2)研究表明,上述现象的发生是由于含有某种基因的花粉不育所致.为进一步研究这一现象,某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F1单瓣紫罗兰→花药单倍体$\stackrel{Ⅰ}{→}$幼苗$\stackrel{Ⅱ}{→}$可育的紫罗兰
①推测导致花粉不育的基因为B基因.若该方案中可育紫罗兰的花瓣只表现为重瓣花,则可证明推测是1正确的.
②该方案中Ⅰ过程采用的方法是花药离体培养,其遵循的原理是植物细胞全能性(细胞全能性);Ⅱ过程的处理方法是滴加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溶液,其作用原理抑制纺锤体形成,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5.加热会使蛋白质变性,在变性过程中肽键是否因此而断裂呢?请设计一个探究“蛋白质在加热变性后肽键是否断裂”的实验.
材料、用具:0.01g/mL的CuSO4的溶液、0.1g/mL的NaOH溶液、蛋清、清水、酒精灯、试管、滴管等必备用品.
实验原理:蛋白质中的肽键与双缩脲试剂发生颜色反应,呈紫色.如果加热变性的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反应仍呈紫色,即可证明肽键没有断裂.
方法步骤:①取两支试管,分别编号A、B,向两支试管中加入等量的蛋清液. ②对A试管加热,使蛋清液变性,B试管不加热对.③冷却后,分别向两支试管滴加1mL0.1g•mL-1的NaOH溶液,摇匀,再向两支试管分别滴入4滴0.01g•mL-1的CuS04溶液,摇匀. ④观察两试管的颜色变化.
预期现象及分析:若两支试管均变紫色 则蛋白质在加热变性后肽键没有断裂.若A试管产生紫色,B试管不变色 则蛋白质在加热变性后肽键断裂.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自上世纪四十年代以来,人们通过实验陆续发现神经、内分泌和免疫三个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提出了“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调节网络学说”,如下图所示.请据图回答:
(1)神经、内分泌、免疫三大系统之间是通过激素、神经递质、免疫因子联系的.
(2)人处于悲伤、紧张等感知刺激下,易受病毒感染.由图可知这是因为通过神经递质影响免疫系统,使免疫能力下降.
(3)以静脉注射环磷酰胺(能使抗体浓度下降)作为非条件刺激,口服糖水为条件刺激,观察动物对特定抗原的反应,发现一旦建立条件反射后,仅口服糖水就能引起抗体浓度的下降,这种条件反射抑制了体液免疫应答.
(4)生长激素能增强免疫系统功能,而糖皮质激素能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两者的相互拮抗作用,使机体免疫功能保持正常.
(5)某生物兴趣小组设计一个模拟实验来研究人体的免疫系统的某种防御作用.
实验材料:可封口的无菌塑料透明袋4个、表面消毒的新鲜苹果4个、腐烂的苹果肉少许.
实验器具:无菌棉棒、牙签、外用消毒酒精等.
小组同学将实验分为四组分别做如下表所述处理.在实验进行的一星期中,每天定时观察约15min,记录观察结果.请回答:
组别一组二组三组四组
处理苹果1(没有与腐烂果肉接触)苹果2(与腐烂果肉接触,果皮不破)苹果3(与腐烂果肉接触,果皮浅表划破,没有进行处理)苹果4(与腐烂果肉接触,果皮浅表划破,用酒精处理过)
①小组同学模拟的是人体非特异性免疫中皮肤、黏膜的屏障作用.实验中腐烂果肉模拟的是引起人体免疫反应的病毒、细菌等抗原物质.
②第三组实验模拟病毒、细菌等抗原物质破坏人体皮肤屏障保护,侵入人体、引发疾病.
③该实验结果对我们日常生活中免疫防护的指导意义是对于浅表的划伤或切伤,应及时消毒和包扎.
④小组中一位同学不慎外伤出血,到医院注射破伤风疫苗后出现轻度发热现象,调节机体产热的激素主要是甲状腺激素.若该同学注射疫苗后第二周感染了破伤风杆菌,其体内抗体迅速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产生大量效应B细胞,分泌大量抗体.
⑤将病毒灭活后,除可作疫苗用于免疫预防外,还可在细胞工程中用于诱导细胞融合.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如图所示各图中可能是减数分裂的是(  )
A.B.①②C.①②④D.①②③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8.在使用“10×”的物镜和“10×”的目镜观察到蛙的皮肤上皮细胞后,不移动装片的位置,又换用“40×”的物镜和“10×”的目镜观察同一部位,所见到的细胞比前一次(  )
A.大而多B.小而少C.大而少D.小而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5.如图表示甲、乙两种植物的二氧化碳吸收量和释放量随着光照强度的变化而变化的曲线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如果甲和乙代表不同植物类型,如果甲代表阳生植物,则乙可以代表阴生植物
B.图中如果M点突然停止光照,短期内叶绿体中三碳化合物含量减少,五碳化合物含量将会增加
C.当平均光照强度在X和Y之间(每日光照12h),植物一昼夜中有机物积累量的变化是甲增加,乙减少
D.在Y点时,叶绿体中ADP不断从类囊体向叶绿体基质移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5.同无机催化剂相比,酶具有更高的催化效率,其原因是(  )
A.酶反应后本身不被消耗B.能供给反应物能量
C.改变了反应的途径D.降低反应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