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就以下有关DNA研究的科学实验,回答问题:
(1)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艾弗里实验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
(2)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利用同位素标记法,完成了著名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下图是实验的部分过程:
① 写出以上实验的部分操作过程:
第一步:用35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如何实现对噬菌体的标记?请简要说明实验的设计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步:用被35S标记的噬菌体与没有标记的细菌混合。
第三步:一定时间后,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进行离心。
②赫尔希和蔡斯用不同的放射性同位素分别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而不是标记在同一种噬菌体上,这其中蕴涵着怎样的设计思想? _________。
③噬菌体侵染细菌之后,合成新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需要___________。
A.细菌的DNA及其氨基酸
B.噬菌体的DNA及其氨基酸
C.噬菌体的DNA和细菌的氨基酸
D.细菌的DNA及其噬菌体的氨基酸
(3)用紫外线处理大肠杆菌可诱导产生对T2噬菌体有抗性的大肠杆菌,这种抗性的产生与其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发生变化有关。下图简要示意处理的方法:
①在紫外线作用下,细菌的膜蛋白质发生改变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发生改变。
②如何将图中的抗T2噬菌体菌株从混合菌株中筛选出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某种转化因子 DNA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先将细菌培养在含35S的培养基上,再用噬菌体去侵染该细菌 用不同的放射性同位素分别标记DNA和蛋白质,才能直接单独地去观察它们的作用 C 基因 用T2噬菌体侵染混合菌株,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能形成菌落的就是抗T2噬菌体的菌株。
【解析】
体内转化实验 | 体外转化实验 | |||
实验者 | 格里菲思 | 艾弗里及同事 | ||
培养细菌 | 用小鼠(体内) | 用培养基(体外) | ||
实验原则 | R型细菌与S型细菌的毒性对照 | S型细菌各成分作用的相互对照 | ||
实验结果 | 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能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 S型细菌的DNA使R型菌转化为S型细菌 | ||
实验结论 | S型细菌体内有“转化因子” | S型细菌的DNA是遗传 物质 | ||
两实验联系: | (1)所用材料相同,都是肺炎双球菌R型和S型 | |||
艾弗里实验 |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 |||
思路相同 | 设法将DNA与其他物质分开,单独、直接研究它们各自不同的遗传功能 | |||
处理方式有区别 | 直接分离:分离S型细菌的DNA、多糖、蛋白质等,分别与R型细菌混合培养 | 同位素标记法:分别标记DNA和蛋白质的特殊元素(32P和35S) | ||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结论是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某种转化因子;艾弗里实验的结论是DNA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2)①由于噬菌体不能独立再培养基上培养,故可以先将细菌培养在含35S的培养基上,再用噬菌体去侵染该细菌,噬菌体利用大肠杆菌的原料进行繁殖,其蛋白质外壳被35S标记;②用不同的放射性同位素分别标记DNA和蛋白质,体现了单因子变量的实验原则,这样才能直接单独地去观察DNA和蛋白质在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中的作用;③噬菌体侵染细菌之后,以原始噬菌体的DNA为模板,利用细菌的氨基酸合成的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
故选C。
(3)①紫外线可诱导细菌的基因发生突变,进而导致细菌的膜蛋白质发生改变;② T2噬菌体侵染混合菌株,没有T2噬菌体抗性的大肠杆菌被侵染不能正常生长,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能形成菌落的就是抗T2噬菌体的菌株。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为有机物M、N、Q的转化关系,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M生成N的反应类型是取代反应B.可用酸性KMnO4溶液区分N与Q
C.N的同分异构体有6种D.0.3 mol Q与足量金属钠反应生成6.72L H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为人体参与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结构示意图,当用一金属针扎这个人的食指,没有发生缩手反射,未受刺激时可自主完成弯曲手指动作,据此判断这个人受损伤的部位应是图中的( )
A.AB.BC.CD.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人的细胞毒性 细胞通过表面受体(TCR)识别肿瘤细胞的抗原来完成免疫监视。如图表示霍奇金淋巴瘤细胞的一种免疫逃逸机制,该种肿瘤细胞会大量表达PD-L1,PD-LI与T细胞表面的PD-1结合,从而抑制T细胞的活化。据此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毒性T细胞直接识别肿瘤细胞的抗原后即被激活
B.效应T细胞攻击肿瘤细胞时会启动后者相关基因的表达
C.通过注射PD-L1抗体可达到精准治疗该类肿瘤的目的
D.同时注射PD-1抗体和PD-L1抗体能提高对该类肿瘤的疗效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为某单基因遗传病(甲病)的家族系谱图,图中个体无乙病患者;另一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病)在人群中的发病概率为1/100,两病基因独立遗传。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病的遗传方式最可能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
B.禁止近亲结婚可以有效控制甲、乙两病的发病率
C.Ⅱ5与Ⅲl1基因相同的概率为4/121
D.若Ⅳ14与一父母正常但弟弟患乙病的正常男性婚配,则其子女正常的概率为32/99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在某森林生态系统中存在食物链马尾松→松毛虫→杜鹃,下图表示松毛虫摄入能量的流动方向(图中字母表示相应能量),回答下列问题:
(1)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松毛虫的摄入量为______,图中B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能量在松毛虫→杜鹃的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可表示为________。
(3)若要调查杜鹃的种群密度,一般用__________法进行调查。
(4)杜鹃经常活跃在林冠层,而中层生活着啄木鸟等,鸟类的分层现象与植物所提供的______和_________有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有关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若不同种生物细胞中的自由水和结合水的比值相同,则它们的代谢强度相同
B.在有氧呼吸过程中,线粒体既消耗水又产生水
C.酵母菌的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均不产生水
D.线粒体、核糖体、中心体在其生理活动中都可以产生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排尿是受中枢神经系统控制的复杂反射活动,排尿反射的初级中枢位于脊髓,一般受大脑皮层抑制,反射不会发生。肾脏产生的尿液经输尿管流入膀胱贮存,平时,膀胱逼尿肌舒张,尿道括约肌收缩,膀胱内贮存的尿液不会外流。当尿液充盈时,膀胱内压升高,位于膀胱壁上的牵张感受器兴奋,兴奋传至脊髓排尿初级中枢,再传至相关高级中枢,形成“尿意”。若外界环境不适宜,大脑皮层会保持对脊髓排尿初级中枢的抑制,反射不发生;若外界环境适宜,大脑皮层通过相关神经使脊髓排尿初级中枢兴奋,进而通过相关神经使尿道括约肌舒张,同时使膀胱壁逼尿肌收缩,膀胱中的尿液被迫进入尿道,最终排出。以下为示意图,a~f为相关神经,请据图分析回答:
(1)整个排尿反射的效应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尿液充盈使膀胱内压升高时,膀胱壁内的牵张感受器细胞膜外侧的电位变化是____________。排尿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__________(填“双向的”或“单向的”),在传导过程中,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___________。
(3)产生“尿意”的具体部位是______________,本题能体现出这个部位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功能。
(4)排尿反射发生时,膀胱壁逼尿肌的收缩使膀胱内压更加升高,进一步刺激牵张感受器,使脊髓排尿初级中枢更加兴奋,通过相关神经进一步加强膀胱壁逼尿肌的收缩,加速尿液排出,此过程为________________(填“正反馈调节”或“负反馈调节”);另外,尿液进入尿道后,还会刺激尿道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也会传至脊髓排尿初级中枢,使中枢更加兴奋,也通过相关神经加强膀胱壁逼尿肌的收缩,加速尿液排出,此过程为________________(填“正反馈调节”或“负反馈调节”)。
(5)在医院做尿检时,在无尿意的情况下排出尿液_____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反射。正常人在没有合适的时机或场所时,能够憋尿。而脊髓胸段损伤的患者却会出现“尿失禁”,这些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甲所示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图乙为突触结构,在a、d两点连接一个灵敏电流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刺激图甲中②处,可以测到电位变化的有①③④⑤⑥
B.在突触处完成“化学信号→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
C.刺激图乙b、c点,灵敏电流计指针各偏转1、2次
D.乙酰胆碱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递质,通过扩散进入到突触间隙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