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合 序号 | 杂交组合类型 | 子代的表现型和植株数目 | |||
抗病高秆 | 抗病矮杆 | 感病高杆 | 感病矮杆 | ||
一 | 抗病、高杆×感病、高杆 | 416 | 138 | 410 | 135 |
二 | 抗病、高杆×感病、矮杆 | 180 | 184 | 178 | 182 |
三 | 感病、高杆×感病、矮杆 | 140 | 136 | 420 | 414 |
分析 1、判断显隐性:
①杂交实验一,高杆与高杆杂交,后代发生性状分离,出现矮杆,说明高杆对矮杆是显性性状;
②杂交实验三,感病与感病植株杂交,后代发生性状分离,出现抗病植株,说明感病对抗病是显性性状.
2、推断基因型:
组合一:
抗病、高杆×感病、高杆,首先根据亲本表现型可知:亲本的部分基因型为aaB_×A_B_,因为子代出现矮杆bb,且子代中抗病:感病=1:1,故亲本基因型为aaBb×AaBb
组合二:
抗病、高杆×感病、矮杆,首先根据亲本表现型可知:亲本的部分基因型为aaB_×A_bb,因为子代中抗病:感病=1:1;高杆:矮杆=1:1,故亲本基因型为aaBb×Aabb;
组合三:
感病、高杆×感病、矮杆,首先根据亲本表现型可知:亲本的部分基因型为A_B_×A_bb,因为子代出现抗病aa,且子代中高杆:矮杆=1:1,故亲本基因型为AaBb×Aabb.
解答 解:(1)根据分析,这两对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分别为感病、高杆.
(2)杂交组合一:
抗病、高杆×感病、矮杆→抗病高杆:抗病矮杆:感病高杆:感病矮杆≈3:1:3:1,因此亲本基因型是aaBb×AaBb;
杂交组合二:
抗病、高杆×感病、矮杆→抗病高杆:抗病矮杆:感病高杆:感病矮杆≈1:1:1:1,因此亲本基因型是aaBb×Aabb;
杂交组合三:
感病、高杆×感病、矮杆→抗病高杆:抗病矮杆:感病高杆:感病矮杆=1:1:3:3,说明亲本基因型是AaBb×Aabb.
所以三个组合的亲本基因型依次为:aaBb×AaBb aaBb×Aabb AaBb×Aabb.
(3)若组合一的抗病高杆个体(aaBb)和组合二中的抗病高杆个体(aaBb)交配,子代可得到2种表现型,分别是抗病高杆(aaB_)、抗病矮杆aabb.
(4)若组合一中产生的感病矮杆(Aabb)与组合三中的感病高杆(AaBb)再杂交,用分离的思路:
Aa×Aa→1AA:2Aa:1aa
bb×Bb→1Bb:1bb
得到隐性纯合子的概率是$\frac{1}{2}$aa×$\frac{1}{4}$bb=$\frac{1}{8}$.
故答案为:
(1)感病、高杆
(2)aaBb×AaBb aaBb×Aabb AaBb×Aabb
(3)2
(4)$\frac{1}{8}$
点评 本题结合图表,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要求考生学会用后代分离比推断法解题,后代分离比推断法:
(1)若后代分离比为显性:隐性=3:1,则亲本的基因型均为杂合子;
(2)若后代分离比为显性:隐性=1:1,则亲本一定是测交类型,即一方是杂合子,另一方为隐性纯合子;
(3)若后代只有显性性状,则亲本至少有一方为显性纯合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内环境稳态的调节由消化、呼吸、循环、排泄四个系统共同完成 | |
B. | 人体维持体温相对稳定的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 | |
C. | 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定限度的 | |
D. |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调节有激素和神经递质的参与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6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高三质量普查调研考试(理综)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合理的是
A.呈“S”型曲线增长的种群,其出生率始终大于死亡率
B.在四季更迭明显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一般植食动物的环境容纳量以冬季较小
C.演替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不同地区经两种不同演替方式最终都会演替到森林阶段
D.池塘岸边的大青蛙和池塘里的小蝌蚪,可以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6届山东济南高三下3月一模考试(理综)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关于细胞凋亡的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凋亡是由细胞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
B.细胞的功能不同,凋亡的速率也不同
C.细胞凋亡对生物体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起关键作用
D.在人体神经系统的发育过程中,神经细胞发生凋亡的数量很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6届四川广安高三第二次诊断考试理综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表是科研人员研究“施加秸秆和蚯蚓活动对麦田氮元素释放的影响”实验结果。其中表施处理是将秸秆均匀覆盖于土层表面,混施处理是将秸秆与0-20cm土壤均匀混合。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处理 | 有机碳/g.kg-1 | 全氮/g.kg-1 | 铵态氮/mg.kg-1 | 硝态氮/mg.kg-1 |
对照 | 6.88 | 0.69 | 3.59 | 16.69 |
秸秆表施 | 8.71 | 0.85 | 3.86 | 17.59 |
秸秆表施+蚯蚓 | 8.61 | 0.83 | 4.09 | 21.13 |
秸秆混施 | 9.24 | 0.92 | 4.29 | 18.98 |
秸秆混施+蚯蚓 | 9.39 | 0.91 | 4.21 | 21.21 |
A.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各样地土壤中动物类群数
B.农作物秸秆回田体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再生原理
C.蚯蚓的存在显著提高了土壤中有机氮向各种无机氮的转化
D.混施秸秆土壤有机碳含量较高可能是低氧导致分解作用减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受精时,精子和卵细胞相互识别、融合在一起 | |
B. | 受精卵中的染色体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 | |
C. |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保持了亲子代间遗传信息的稳定 | |
D. | 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与本物种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相同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