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14.如图为白化病遗传系谱图(有关遗传因子用A、a表示),请据图回答

(1)该遗传病是由隐性遗传因子控制的疾病.
(2)Ⅱ2和Ⅲ1的遗传因子组成分别为Aa、aa.
(3)Ⅲ2是纯合子的概率为$\frac{1}{3}$,Ⅲ3的遗传因子组成为Aa.
(4)若Ⅲ2和Ⅲ3婚配,后代患白化病的可能性为$\frac{1}{6}$,预计他们生一肤色正常男孩的可能性为$\frac{5}{12}$.
(5)Ⅱ1和Ⅱ2都是正常,但他们有一儿子为白化病患者,这种现象在遗传学上称为性状分离.

分析 已知白化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患者的基因型是aa,正常的基因型是AA或Aa,根据图中亲子代之间的表现型确定基因型,并作相关的计算.

解答 解:(1)子女患病而父母正常,说明白化病是由隐性遗传因子控制的疾病.
(2)由于Ⅲ1患病,而Ⅱ2正常,所以Ⅱ2和Ⅲ1的遗传因子组成分别为Aa和aa.
(3)由于Ⅲ1患病,遗传因子组成为aa,所以Ⅱ1和Ⅱ2的遗传因子组成都为Aa,则Ⅲ2的遗传因子组成为AA或Aa,是纯合子的概率为$\frac{1}{3}$.由于Ⅱ3患病,所以Ⅲ3的遗传因子组成为Aa.
(4)若Ⅲ2和Ⅲ3婚配,后代患白化病的可能性为$\frac{2}{3}×\frac{1}{4}$=$\frac{1}{6}$.预计他们生一肤色正常男孩的可能性为(1-$\frac{1}{6}$)×$\frac{1}{2}$=$\frac{5}{12}$.
(5)Ⅱ1和Ⅱ2都是正常,但他们有一儿子为白化病患者,这种现象在遗传学上称为性状分离.
故答案为:
(1)隐
(2)Aa  aa   
(3)$\frac{1}{3}$  Aa    
(4)$\frac{1}{6}$   $\frac{5}{12}$     
(5)性状分离

点评 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运用,意在考查学生的遗传系谱图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学年辽宁省高二上第二次模拟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2015•唐山校级二模)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种群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出生率

B.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有利于合理利用生物资源

C.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

D.种群密度预示着种群数量的未来变化趋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学年江西省宜春市高三上第四次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2014秋•月湖区校级月考)利用两个纯合的玉米品种尝试多种育种方式,如图所示.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过程⑥通常利用适宜浓度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种子或幼苗

B.过程①②③和过程①⑤⑥所示育种方式的原理都有基因重组

C.γ射线使a基因发生了定向突变

D.个体AAbbC的产生意味着产生了新的物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胰岛B细胞移植是一种有效治疗糖尿病的方法.利用小鼠再生胰腺提取物(RPE)可定向诱导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hAMSCs)分化成胰岛B细胞.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取人羊膜组织刮除血块、上皮细胞,冲洗后剪碎,然后用胰蛋白酶处理,去除细胞表面(糖)蛋白,使细胞分散开,最终制成hAMSCs悬液.将细胞悬液放入培养瓶中进行原代培养,先后出现细胞贴壁生长、接触抑制现象象,直至细胞停止分裂增殖,这时需要将细胞进行相关处理,然后进行传代培养.
(2)取传至第3代的hAMSCs放入细胞培养板,同时加入RPE进行诱导分化培养.该代hAMSCs能保持细胞正常的(二倍体)核型.诱导分化培养15天后,提取细胞的RNA(或mRNA),用胰岛素基因探针进行分子杂交,可初步检测hAMSCs是否分化成胰岛B细胞.
(3)用人的杂交瘤细胞来生产人源单克隆抗体难以成功,因此单克隆抗体大都来自鼠源.但鼠源单抗在人体内使用,会产生较强的免疫原性,为解决这一问题,发明了嵌合抗体.大致过程如图所示,嵌合抗体能降低鼠源抗体的免疫原性,从图中可以推测,免疫原性的产生主要与抗体的C(选填“V区”、“C区”)有关.构建的人鼠嵌合抗体基因表达载体除了标记基因和目的基因外,还有启动子、终止子.
(4)科学家们用细胞融合实验证明,分化的细胞中存在“闲置不用”的结构基因.他们把大鼠肝肿瘤细胞和小鼠成纤维细胞融合成杂交瘤细胞,筛选出含有两套肝细胞染色体和一套成纤维细胞染色体的细胞.这些细胞既保持了合成大鼠肝细胞3种特异蛋白的能力,也合成了小鼠干细胞的这3种蛋白,但是在正常的小鼠成纤维细胞中从不合成这些.由此可见,融合实验证明了小鼠成纤维细胞含有不表达的但肝细胞专一表达的基因,在特定条件下这些“闲置基因”也可表达.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9.如图为单克隆抗体生产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传统制备抗体的方法是向动物体内反复注射某种抗原,使B细胞和记忆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然后从动物血清中分离所需抗体
(2)与诱导植物原生质体融合不同的是,②过程还可以使用灭活诱导融合.
②过程诱导后,用选择性培养基筛选出杂交瘤细胞,杂交瘤细胞的特点是即可大量增殖,又能产生特异性抗体.
(3)将经过③过程得到的能分泌专一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注入到小鼠腹腔中,一段时间后从小鼠腹水中就可以提取大量的鼠源性单克隆抗体.
(4)给某患者连续隔周注射某种鼠源性单抗治疗一种病毒感染性疾病,开始病毒量明显减少,一段时间后,病毒量又开始上升,上升的原因可能是病毒发生了变异,也可能是人体产生了能与鼠源性抗体特异性结合的抗体,使鼠源性单抗不能发挥抗病毒的作用.
(5)研究人员可应用蛋白质工程技术,改造鼠源性单抗分子的结构,降低人体对鼠源性单抗的免疫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多选题

19.如图为某伴性遗传病的系谱图,其中有关判断不正确的是(  )
A.该遗传病为隐性性状
B.Ⅱ-3和Ⅱ-4的基因型不同
C.Ⅱ-3表现正常,不携带致病基因
D.Ⅰ-1和Ⅰ-2的子女中,儿子患病的概率为5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6.免疫和细胞工程
某研究者分别给3只同种小鼠(X、Y和Z)接种抗原(A)引发免疫反应,每只小鼠接种5次,每次接种一周后测定各小鼠血清抗体的效价(能检测出抗原抗体反应的血清最大稀释倍数),结果如图所示.

若要制备杂交瘤细胞,需取发生免疫反应后小鼠的B淋巴细胞(染色体数目40条),并将该细胞与体外培养的小鼠骨髓瘤细胞(染色体数目60条)按一定比例加入试管中,再加入聚乙二醇诱导细胞融合,经筛选培养及抗体检测,得到不断分泌抗A抗体的杂交瘤细胞.
回答下列问题:
(1)制备融合所需的B淋巴细胞时,所用免疫小鼠的血清抗体效价需达到16000以上,则小鼠最少需要经过四次免疫后才能符合要求.达到要求后的X、Y、Z这3只免疫小鼠中,最适合用于制备B淋巴细胞的小鼠是Y,理由是Y小鼠的血清抗体效价最高;.
(2)杂交瘤细胞中有1个细胞核,染色体数目最多时为200条.
(3)由杂交瘤细胞产生的抗体与普通血清抗体相比较,具有特异性强、纯度高的特点.
(4)与植物细胞、微生物细胞相比,体外培养杂交瘤细胞对环境条件的要求比较高.培养液中除了含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等营养成分,还需添加动物血清.此外,需保证适宜的温度、稳定的pH和渗透压,培养液中的溶解氧水平会直接影响细胞的生长和代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3.如图表示两种高等雄性动物的细胞分裂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图中含有姐妹染色单体的是乙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的是甲细胞.
(2)甲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时期),乙细胞称为次级精母细胞细胞,其产生的子细胞有1种类型.
(3)若甲细胞的染色体数和DNA分子数如图所示.请在答题纸相应位置绘制柱形图,表示甲种动物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中的染色体数和DNA分子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3.研究人员成功将胚胎干细胞转化为β细胞,在糖尿病小鼠模型中移植该β细胞后,小鼠血糖水平迅速恢复正常.糖原代谢关键蛋白ATP841GDP在维持葡萄糖稳态中的调节机理如图:

(1)小鼠实验发现:饥饿时肝细胞中ATP841GDP蛋白基因的表达水平提高,使糖原合成酶(PS)的活性提高,从而能够在进食后的短时间内,快速合成肝糖原,导致血糖水平快速降低.据此推测ATP841GDP基因的表达受进食和饥饿(周期)调节.
(2)人体感染某病毒时,胰岛B细胞会被自身的免疫细胞破坏,引起Ⅰ型糖尿病,这是因为胰岛B细胞含有与该病毒相似的抗原(物质).上述研究在对I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临床应用前,科学家还需解决患者对β细胞的免疫排斥(反应)问题.有些II型糖尿病患者血液中胰岛素水平正常,但存在“胰岛素抵抗”,这与靶细胞有关,推测II型糖尿病的致病机理可能是靶细胞受体异常,不能识别相关激素.
(3)胰岛素可通过作用于下丘脑神经元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验证此现象的实验思路是:将大鼠随机分成两组,一组在其下丘脑神经元周围施加适量的胰岛素溶液,另一组施加等体积生理盐水,该实验的测量指标是血液中胰高血糖素的浓度.
(4)胰岛素降解酶(IDE)是负责糖尿病易感性的蛋白,因为它在体内能从血液中移除胰岛素,IDE抑制剂的成功发现,为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提供新的方法.请据此回答糖尿病患者静脉注射胰岛素效果不好的原因是注射到血液中的胰岛素会被IDE移除(降解).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