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有关生物变异的说法,正确的是
A.DNA中碱基对的替换、缺失、增添一定引起基因突变
B.观察细胞分裂中期染色体形态可判断基因突变的位置
C.基因重组和染色体数目变异均不会引起基因中碱基序列的改变
D.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形成的原因是促进染色单体分离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6-2017学年山东省高二10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图是同种生物4个个体的细胞示意图,其中哪两个图代表的生物杂交可得到2种表现型,6种基因型
A.图①、图④ B.图③、图④
C.图②、图③ D.图①、图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7届宁夏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1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A. 它们的元素组成都有C、H、O
B. 它们都属于生物大分子,都以碳链为骨架
C. 相同质量的糖类和脂肪产能不同,这与它们的分子组成有关
D. 多糖和胆固醇都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7届湖北省联考协作体高三上期中考生物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与正常细胞相比,肿瘤细胞需要吸收更多的葡萄糖才能维持其生长o美国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如果限制体内谷氨酰胺(一种氨基酸)的含量,就可以使肿瘤细胞无法正常吸收葡萄糖,从而抑制它的生长。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肿瘤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是 ,上述材料中“限制体内谷氨酰胺的含量,就可以使肿瘤细胞无法正常吸收葡萄糖”的原因最可能是 。
(2)科研人员发现物质X可引起肿瘤细胞的死亡,某研究小组用不同浓度的X物质将实验细胞处理24小时,然后测量各组细胞内ATP的浓度和细胞死亡的百分率,经过多次的实验后,所得数据如表所示:
实验编号 | X物质浓度(ng•mL—1) | 细胞内ATP浓度(ng•mL—1) | 细胞死亡百分率 |
A | 0 | 80 | 1 |
B | 2 | 70 | 3 |
C | 4 | 50 | 10 |
D | 8 | 20 | 25 |
E | 16 | 16 | 70 |
①该实验的因变量是 。
②实验数据表明,该实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7届湖北省联考协作体高三上期中考生物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如图为细胞分裂过程中核DNA分子数目与染色体数目比值(N)的曲线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该图表示人体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中N值变化,则处于ef段的细胞内一定只有23对同源染色体
B.若该图表示人精原细胞的减数分裂过程中N值变化,则等位基因的分离发生在cd段
C.ab段没有DNA复制,也不存在mRNA、蛋白质的合成
D.若该图表示人精原细胞的减数分裂过程中N值变化,则处于cd段的细胞内一定含有同源染色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7届湖北省联考协作体高三上期中考生物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有关伴性遗传的叙述,错误的是
A.性染色体上基因所控制的性状与性别有关联,如果母亲患红绿色盲,儿子一定患红绿色盲,但女儿不一定患红绿色盲
B.系谱图中不能确定遗传病的具体遗传方式
C.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染色体组成为XXY的男性色盲患者,其原因是母方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出现异常
D.性染色体上基因的遗传均不遵循分离定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7届湖北省联考协作体高三上期中考生物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ATP是细胞内的能量“通货”,下列关于ATP的叙述,正确的是
A.ATP中的能量可以来源于光能或化学能或热能
B.以ATP作为直接能源物质是细胞统一性的表现之一
C.叶肉细胞叶绿体产生的ATP和线粒体产生的ATP均可用于各项生命活动
D.ATP断裂了所有的高能磷酸键后可作为合成核糖核苷酸的基本单位之一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7届广东省兴宁市高三上学期10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如图是某二倍体植物一个正在进行分裂的根尖细胞示意图,以下判断错误的是( )
①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后期,有4对同源染色体
②图中细胞含有2个染色体组
③该细胞发生的变异类型属于可遗传的变异
④该细胞发生了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
A.②④ B.①③ C.②③ D.①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7届甘肃省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在如图所示的四种化合物的化学组成中,与圆圈中“A”所对应的名称相符合的是( )
A. ①-腺嘌呤核糖核苷酸 B. ②﹣腺苷
C. ③﹣腺嘌呤脱氧核苷酸 D. ④﹣腺嘌呤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