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5.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正确的实验方法是(  )
A.用血球计数板对酵母菌计数,每天取样时间可以不同
B.将酵母菌培养液滴加在计数室后,盖上盖玻片进行镜检
C.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应将培养液轻轻振荡几次
D.对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只计数上下两条界线上的酵母菌

分析 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要控制好无关变量.
在营养物质和生活空间充裕的条件下,酵母菌呈“J”型曲线生长;在体积恒定、营养物质一定的条件下,酵母菌呈“S”型曲线生长;但随着酵母菌数量的增多,营养物质的不断消耗,且生活空间恒定,种内斗争加剧,所以会导致酵母菌数量减少.
在培养酵母菌时需注意一些注意点,如:用葡萄糖的液体培养液培养酵母菌,并且培养液与酵母菌混合前要冷却;取样时时间间隔相同,并且要摇匀使酵母菌混合均匀;浓度过高时可加蒸馏水稀释;显微镜下要随机选取样方数酵母菌数目等.

解答 解:A、用血球计数板对酵母菌计数,每天取样时间应该相同,A错误;
B、利用血细胞计数板时,应先放置盖玻片,在盖玻片的边缘滴加培养液,待培养液从边缘处自行渗入计数室,吸去多余培养液,再进行镜检,B错误;
C、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应将培养液轻轻振荡几次,使酵母菌混合均匀,C正确;
D、对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计数原则为“计左不计右、计上不计下”,即只计数相邻两条界线上的酵母菌即可,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5.神经递质和激素都被称为信号分子,它们的共性是(  )
A.在细胞内发挥作用B.与特定的分子结合后起作用
C.都是活细胞产生的蛋白质D.在发挥作用后仍保持活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6.在适宜的温度、CO2浓度等条件下,将植物的叶片在不同光照强度下处理,测定其光合作用速率,结果如表,请分析答下列问题:
光照012345678
CO2
(mg/100cm2叶•小时
-4-2024681010
(1)叶片的呼吸速率(CO2释放量)是4mg/100cm2•小时.在光照强甩为2Klux时,叶片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量和呼吸消耗量的有机物量相等.
(2)光照强度为0时,该植物合成ATP的细胞结构有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若要通过人工光照来达到植物的最大生长量,最好使光照强度保持在7Klux.
(3)若在叶片上涂一薄层凡士林油,该植物的光合作用的速率会大幅度下降,其原因是限制了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
(4)将该植物叶片置于8Klux光照下10h,黑暗下14h,则每昼夜100cm2叶片能固定140mgCO2
(5)若将温度提高到50℃,光合作用速率明显降低的原因是高温使气孔关闭,(光合作用)酶活性受抑制甚至变性失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3.内陆草原上某种植,开红花,在一片草场上发现了一棵开蓝花的植株.
(1)请设计实验来探究这株植物的蓝花性状是受环境影响还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①实验步骤:
第一步:取该株植物茎尖,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获得试管苗;
第二步:放在相同且适宜条件下培养;
第三步:观察并记录结果.
②预测结果及结论:
若仍开蓝花,则花性状的出现是基因突变的结果;若开红花,则蓝花性状的出现是受环境影响的结果.
(2)如表是对该种植物在不同温度条件下进行培养记录的突变率及植株性状表现,请结合数据分析:
温度突变率(每百万个体)植株性状表现
15℃0.63蓝花和红花
25℃0.02红花
在15℃时的突变率大于25℃时的突变率,从植物体本身来说,最可能是与其体内合成的酶 (物质)有关.试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解释: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温度影响了基因表达,进而影响代代谢过程).
(3)影响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有多种,如突变和基因重组及自然选择等.若上述蓝花性状的出现是基因突变的结果,这说明该植株种群的基因频率在进化过程中发生了变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0.下列有关DNA分子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脱氧核苷酸链是由脱氧核糖与磷酸交替连接而成的
B.一条脱氧核苷酸链上相邻的两个碱基之间以氢键相连
C.双链DNA分子中嘧啶碱基数目与嘌呤碱基数目相等
D.双链DNA的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0.下列有关生理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体温调节不属于内环境稳态调节的范畴
B.被阉割的动物血液中促性腺激素含量将升高
C.静息状态时神经元细胞膜内外没有离子进出
D.叩击膝盖下的韧带,小腿前踢过程不需化学物质传递信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7.如图为利用纯合高秆(D)抗病(E)小麦和纯合矮秆(d)染病(e)小麦快速培育纯合优良小麦品种--矮秆抗病小麦(ddEE)的示意图,下列分析中错误的一项是(  )
A.实施①过程的主要目的是让控制不同优良性状的基因组合到一起
B.③过程常用的方法是花药离体培养
C.④过程需要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
D.①②③过程不能称为单倍体育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4.蚕豆体细胞染色体数目2N=12,科学家用3H标记蚕豆根尖细胞的DNA,可以在染色体水平上研究真核生物的DNA复制方式.
实验的基本过程如下:
Ⅰ.将没有放射性的蚕豆幼苗培养在含有3H的胸腺嘧啶核苷的培养基上,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细胞分裂中期染色体的放射性情况.
Ⅱ.当DNA分子双链都被3H标记后,再将根移到含有秋水仙素的非放射性培养基中,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细胞分裂中期染色体的放射性情况.
请回答相关问题:
(1)蚕豆根尖细胞进行的分裂方式是有丝分裂;秋水仙素能使部分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加倍,其作用的机理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2)Ⅰ中,根尖细胞进行第一次分裂时,每一条染色体上带有放射性的染色单体有2条,每个DNA分子中,有1条链带有放射性.
(3)Ⅱ中,若观察到一个分裂中期细胞具有24条染色体,且每条染色体上的一条染色单体具有放射性,则表明该细胞的染色体在无放射性的培养基上复制2次,该细胞含有4个染色体组,并且DNA与染色体之比为2:1.
(4)上述实验中,细胞染色体的3H放射情况与DNA分子复制的半保留复制特点相符合.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6.如图表示真核细胞的膜结构示意图,A、B、C表示物质.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A、B可构成具识别功能的物质;物质C构成乙的基本支架时,都是亲水基相对排列于内侧
②B物质位于图示的中间,且它在乙结构中只存在于表面
③乙结构中B物质的合成可能需要该细胞的结构③参与
④衰老细胞裂解死亡需依结构⑥所在的细胞结构
⑤图示中②的内层结构比外层结构功能更复杂,主要原因为内层结构面积更大.
A.①③⑤B.①④⑤C.②④D.③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